• 3.78 MB
  • 2022-04-29 14:35:29 发布

最新[畜牧兽医]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3-水产动物饲料营养组成课件PPT.ppt

  • 6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畜牧兽医]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3-水产动物饲料营养组成 第一节动物与饲料第二节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内容2 一、动植物的代谢特点二、动植物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动物与饲料3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动物人植物依靠排泄物和死后尸体种植业畜牧业图3-1动植物相互关系图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7 一、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二、概略养分分析的化学组成第二节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8 动植物体内已发现90多种元素,含量最多的为C、H、O、N四种,在植物中占95%左右,在动物体内约占91%。一、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一)元素组成9 非矿物元素4种:C、H、O、N;矿物元素16种:常量元素7种:Ca、P、K、Na、S、Cl、Mg;微量元素9种:Fe、Cu、Mn、Zn、Se、I、Co、F、Mo。必需化学元素:20种,其中:10 (二) 化合物组成1、水2、碳水化合物3、脂肪4、蛋白质5、维生素11 水无嗅无味,是一种结构不对称而具有偶极离子的极性分子,化学反应活性较差。由H、O组成,是动植物的主要组成成分。1、水12 含C、H、O,H:O=2:1(1)单糖单糖是最简单的糖,不再被水解成更小的糖单位.根据所含C原子数目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和己糖,最重要的是己糖。2、碳水化合物13 赤藓糖三糖 四糖14 五糖15 六糖16 葡萄糖:广泛分布于生物界,游离存在于水草与植物汁液、蜂蜜、血液等中,同时也是许多糖苷、寡糖和多糖的组成成分。甜度为蔗糖的3/4;果糖:主要存在于成熟水果和蜂蜜中,是最甜的糖;半乳糖:是乳糖、蜜二糖、棉子糖、琼胶、粘质和半纤维素的组成成分。果糖重要己糖包括:17 寡糖是少数单糖(2-10个)的缩合产物,低聚糖通常是指20个以下的单糖的缩合产物。重要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2)寡糖18 由麦芽糖酶水解形成葡萄糖。甜度为蔗糖的1/4麦芽糖:19 蔗糖蔗糖:水解产生葡萄糖和果糖20 乳糖:主要存在于乳中,由半乳糖苷酶水解形成D-葡萄糖和D-半乳糖,甜度为蔗糖的1/6。21 (3)多糖多糖是多个单糖基以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高聚物。常见的多糖多数由一种类型的糖基组成,如淀粉、糖元、纤维素等;也有的含一种以上的糖及其衍生物残基,如各种形式的粘多糖。22 淀粉:植物的能量贮存形式,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水解式: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重要多糖包括:23 糖原:动物淀粉,在肝脏合成, 水解产生葡萄糖。24 纤维素:由葡萄糖聚合而成。自然界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占植物界C含量的50%以上。棉花含量90%以上。半纤维素:异质多糖,由多缩戊糖和多缩己糖组 成。性质介于淀粉和纤维素之间。25 非碳水化合物,是一种苯丙基衍生物的聚合物,含C过多,H:O比≠2:1,含N。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粗饲料中含量高。木质素:26 蛋白质是由20种L-α-氨基酸以肽键相连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根据蛋白质的元素分析发现,它们除含C、H、O外,还含有N和少量S,部分蛋白质还含有P和某些微量元素,如Fe、Cu、Mo、Zn、I和Se等。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结构单位,2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名称和符号见表3-1。3、蛋白质27 名称三字母符号单字母符号名称三字母符号单字母符号丙氨酸AlaA精氨酸ArgR天冬酰胺AsnN组氨酸HisH天冬氨酸AspD异亮氨酸IleI半胱氨酸CysC亮氨酸LeuL谷氨酸GluE赖氨酸LysK谷氨酰胺GlnQ蛋氨酸MetM甘氨酸GlyG苯丙氨酸PheF脯氨酸ProP苏氨酸ThrT丝氨酸SerS色氨酸TryW酪氨酸TyrY缬氨酸ValV表3-1氨基酸28 脂肪的脂肪酸的甘油三酯,称三酰甘油(triglyceride)或中性脂肪(neutralfats)。脂肪的化学通式如下:4、脂肪29 脂肪的合成30 重要的脂肪酸31 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机体对这类物质的需要量很少,但它们在物质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B1、B2、B6、B12、烟酸、泛酸、生物素、叶酸、胆碱、VC。5、维生素32 (一)概略养分分析(二)饲料和水生动物体的化学组成二、概略养分分析的化学组成33 饲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一)概略养分分析34 凡是经过动物的消化、吸收,然后经过代谢在体内参与体成分的组成或参与体内代谢调控的化学实体称为营养物质或养分。养分35 国际上通常采用1864年,德国Weende试验站的Hanneberg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FeedProximateAnalysis),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图3-2)36 图3-2概略养分分析方法动植物水分干物质无机物有机物含氮化合物非含氮化合物乙醚浸出物碳水化合物A.温度B.燃烧C.是否含氮D.化学性质37 (二)饲料和水生动物体的化学组成1、水分2、粗灰分3、粗脂肪4、粗蛋白质5、粗纤维6、无氮浸出物38 (1)各种饲料均含有水分,其含量差异很大,最高可达95%以上,最低可低于5%。水分含量越多的饲料,干物质含量越少,营养浓度越低,相对而言,营养价值也越低。(2)同一种饲料植物,收割期不同,部位不同,水分含量也不一样。幼嫩时含水较多,成熟后水分含量减少;枝叶中水分较多,茎杆中水分较少。青绿多汁饲料和各类鲜糟渣饲料中水分含量较多,谷物籽实和糠麸类饲料中水分含量较少。水分含量多不利于饲料的贮存和运输,一般保存饲料的水分以不高于14%为宜。1、水分(Water)39 游离水(自由水、初水):存在于细胞之间,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结合水(吸附水、束缚水):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难以挥发。饲料干物质=100%-水分%总 水40 粗灰分: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主要包括矿物质和泥沙。2、粗灰分(Ash)41 粗蛋白质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on-proteinNitrogen,缩写NPN)两部分。NPN包括游离氨基酸、硝酸盐、氨等。常规饲料分析测定粗蛋白质,是用凯氏定氮法测出饲料样品中的氮含量后,用N×6.25计算粗蛋白质含量。计算公式如下:饲料样品含N(g)×6.25粗蛋白质(%)=×100%饲料样品重(g)3、粗蛋白质(CrudeProtein,缩写CP)42 (1)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2)EE包括真脂肪和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色素、脂溶性维生素、蜡质等)4、粗脂肪(EtherExtract,缩写EE)43 (1)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2)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结果:一部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溶解,使CF测值偏低,NFE偏高。5、粗纤维(CrudeFiber,缩写CF)44 (3)为了改进粗纤维分析方案,VanSoest(1976)提出了用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DetergentFiber,缩写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DetergentFiber,缩写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cidDetergentLignin,缩写ADL)作为评定饲草中纤维类物质的指标。同时将饲料粗纤维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全部分离出来,能更好地评定饲料粗纤维的营养价值。测定方案见下:45 木质素(-)细胞中性洗涤剂处理中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可溶物酸性洗涤剂处理酸性洗涤不溶物酸性洗涤可溶物高锰酸钾处理PH=3纤维和灰分燃烧灰分(-)纤维72%硫酸处理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灰分木质素(-)燃烧图3-3VanSoest改进分析方法46 100水细胞内容物水水灰分灰分灰分粗蛋白粗蛋白粗蛋白粗脂肪粗脂肪粗脂肪NFE无N浸出物(NFE)NFE半纤维素细胞壁NDF纤维素ADF粗纤维木质素ADL饲料组成常规分析体系VanSoest分析体系图3-4不同分析方案比较 A、无氮浸出物主要由易被动物利用的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组成。B、常规饲料分析不能直接分析饲料中无氮浸出物含量,而是通过计算求得: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六)无氮浸出物(NFE)48 第三节 动植物体营养组成的特点一、动物体营养组成的特点二、植物体内化学组成特点三、植物体和水生动物体组成成分比较49 一、动物体营养组成的特点(一)水分1、含水量在动物发育开始高,随着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水分含量逐步降低。在胚胎高达90%以上,成年动物一般在50-60%左右。2、不同的器官水分含量不一样:体液>肌肉组织>脂肪组织>骨骼和牙齿50 脂肪和蛋白质是动物体内两种重要的有机物质。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极少。1、蛋白质:随年龄的提高,蛋白质含量下降。这种影响在不同品种间差异加大,尤其在肉脂型动物变化尤其大,无脂固型动物中,蛋白质含量较稳定(鲜体在20%左右,干体在80%左右)。2、脂肪:脂肪的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增加量主要与水分的减少成正相关。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和糖元的形式存在于动物体中,含量很低,在1%以下。(二)有机化合物51 (三)无机物主要是多种矿物元素组成的化合物1、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含磷、钙的化合物,含量在70-80%.其他的无机物相当一部分主要是参与酶的组成部分;2、动物体内灰分的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体况也有影响:动物体越瘦,矿物质含量越高。52 二、植物体内化学组成特点(一)水分:植物体水分含量受到植物生长期的影响,植物整体水分含量随植物从幼龄至老熟逐渐减少。(二)蛋白和脂肪:蛋白和脂肪含量在不同种类植物间变异系数大。油料作物蛋白和脂肪含量都高于禾本科植物。同一油料作物蛋白和脂肪含量高低决定于生长期的环境,其颗粒越饱满,蛋白和脂肪含量肯定较高。(三)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类型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中不同部分含量差异较大。一般,籽实和块根块茎无氮浸出物的含量高,茎秆中粗纤维含量高。53 (一)元素比较(表3-4)(二)化学组成比较(三)化合物含量比较三、植物体和水生动物体组成成 分比较54 表3-4动植物体化学元素比较55 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水生动物含钠高,含钾低;水生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水生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一)元素比较56 1、植物性饲料中均含有粗纤维;而水生动物体内则不含;2、植物性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包括众多的非蛋白氮;而水生动物体内除蛋白质外,还有游离氨基酸、核酸和核苷酸等;3、在植物性饲料脂肪中,除中性脂肪与脂肪酸外,还有色素、蜡质和磷脂,其脂肪不饱和键多,硬度小。而在鱼体中只有中性脂肪、脂肪酸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4、在植物性饲料中所含的无氮浸出物主要是淀粉;而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无氮浸出物则仅有糖原和葡萄糖。(二)化合物组成比较57 (三)化合物含量比较1、碳水化合物在植物性饲料中含量较高,约占75%;而在水生动物体内含量则很少,远远不及1%;2、蛋白质在植物性饲料中的含量变动范围大,即1.40-62.60%;而在水生动物体内则变动较小;脂肪亦然;3、植物性饲料中的水分含量变动范围很大,即5-95%;而在水生动物体内水分虽有变化,但变化比较恒定;4、植物性饲料中的粗灰分的含量变动范围大;而在水生动物体内灰分变动范围小。58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1.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1.1.静息电位:定义: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现象:细胞膜内电位低于细胞膜外电位(内负、外正,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幅度:-10—100mV,细胞种类差异。意义: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产生机制:细胞膜对离子的透性差异(Na+、K+)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不均匀,电化学驱动,K+扩散平衡。 1.2.动作电位:定义:细胞在适当刺激作用下,细胞膜产生的可扩布性兴奋。现象:细胞膜内电位升高,并发生反极化,再恢复到静息状态。幅度:90—130mV,(有细胞种类差异。组成:峰电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后电位—负后电位(极化状态低于静息水平),正后电位(极化状态高于静息水平)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是基础;(2)锋电位产生:细胞膜Na+电导增加,Na+内流---去极化、反极化;K+外流---复极化。实质:Na+平衡电位。特点:Na+、K+电导增加具有电压依赖性---Na+、K+不同步开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时的膜电位。 (3)后电位:离子泵的作用,使Na+、K+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负后电位: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兴奋性高于正常。正后电位:膜电位超过阈电位水平---兴奋性低于正常。动作电位特点:具有最大值;扩布性。 2.动作电位的传导(一个细胞范围)特点:不衰减传导;双向性。机制:局部电流学说。方式:有髓鞘NF---跳跃式传导无髓鞘NF---连续传导 动作电位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突触前膜兴奋,透性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突触后膜透性改变→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特点:单向性;时间延搁。 3.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3.1.兴奋和兴奋性概念3.2.细胞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3.3.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骨骼肌的收缩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肌细胞膜兴奋----兴奋沿T小管传导----终池释放Ca+;Ca+去抑制---肌动蛋白分子上的肌球蛋白分子结合点暴露;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过程:突触前膜兴奋,透性改变,Ca+进入细胞→神经递质释放(乙酰胆碱)→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突触后膜透性改变Na+内流→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终板电位→锋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