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4.50 KB
  • 2022-04-29 14:31:49 发布

最新QCC活动教程---12.18最新.pps课件PPT.ppt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QCC活动教程---12.18最新.pps 課程內容介紹一:概述二:品管圈活動的目標及成果三:品管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四:品管圈活動的組織及職責五:品管圈會及各項活動六:品管圈的組成及登記七:改善步驟了解最前沿品質管理經典理論掌握科學高效的品質管理方法2 一.概述推動QCC活動的企業遍佈各行各業,活動的主題也從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縮短交期等生產導向的範疇,延伸至以顧客為導向的提升服務效率、服務品質滿足顧客需求等議題,甚至政府機關為響應行政革新,以提升行政效率及簡化工作流程,亦將這活動推展至行政機關.3 2.2品管圈活動的成果:通過品管圈不間斷的活動,可獲得很多有形及無形的成果:2.2.1有形成果:可以用數量表示的成果,如不良率、交貨延遲率、報怨次數、設備故障次數等可以算出改善前后的數據進行比較,這種成果稱之為有形成果.2.2.2無形成果:較不容易以數據表示的成果稱之為無形成果.品管圈活動只要活動,就可使基層員工素質和部門業績得以提昇.如員工品質意識的提昇、員工認識問題水平的提昇、員工改善意識的提昇、員工對工作產生興趣等.7 三.品管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3.1歷史:品管圈活動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於1962年所創,國內多稱之為質量管理小組,在日本,只要提起品管圈幾乎無人不知.3.2.現狀:目前實施品管圈活動的國家約有70多個,包括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實施較有成效的是亞洲,很多企業推動品管圈极為積极,效果亦為各企業所肯定.3.3品管圈的未來:在21世紀,品管圈活動仍然是全世界各公司對基層員工的自主管理、全員參與品質及持續改善的最佳管理活動,過去用,現在適用,未來也更為適用.了解最前沿品質管理經典理論掌握科學高效的品質管理方法8 3.4品管圈活動的注意點:3.4.1實施品管圈時,全公司必須要將品管圈的气氛制造出來,可張貼標語、漫畫,現場可設置品管圈園地或壁報,內容活潑、生動.3.4.2現場應活用“看得見的管理”,即將各部門實施品管圈的業績繪成推移圖,並張貼於現場,讓圈員們享受成就感.3.4.3推動人員必須不斷進行PDCA管理循環,發現問題,提出改善方案,並定期向品管圈委員會作匯報.3.4.4目前一般品管圈主要采用問題解決型,但對未曾做過的業務或雖是舊業務但希望要有大幅度的突破改進,或是要創造更高品質時,則可采用課題達成型.9 四.品管圈活動的組織及職責4.1品管圈活動推行的一般組織結構:了解最前沿品質管理經典理論掌握科學高效的品質管理方法總經理部、課班、組作業員品管圈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委員執委會委員委員委員10 4.2各崗位組成人員及主要職責:4.2.1主任委員:一般由總經理或副總經理擔任,必要時設副主任委員以協助主任委員.其職責為品管圈活動方針的明確,活動辦法、活動經費批準及對品管圈活動的評價及考核.4.2.2委員:一般由部級或課級主管擔任.其主要職責為有關品管圈活動計劃及促進活動方案的研討等.4.2.3執委會:可依公司規模,設委員1~2人其主要職責為全公司品管圈活動辦法及計劃的劃擬;品管圈活動資料的匯總及管理;公司內外交流會及發表會的策劃實施等.11 4.2.4輔導員:一般為該圈的直屬主管,如主管、副經理.其主要職責為輔導品管圈,使活動順利進行.4.2.5圈長:每個品管圈設一個圈長,可由上級主管指派或由圈員互選.其主要職責為:領導品管圈的各項活動;主持圈會及處理事務性工作.4.2.6圈員:是由同一現場、工作性質相類似的4~8人組成.其人員需了解品管圈各項活動的意義及作用;參加品管圈各項活動並踴躍發言;確實執行圈長分配的工作;按標準書作業;發現標準有問題或自認為有更好的方法時向圈長或主管反映;與其他圈員互助合作.12 五.品管圈圈會及各項活動品管圈活動是由圈長及圈員們運用現場信息,並通過腦力激蕩的方式,不斷發現現場問題,再利用QC手法加以分析、改善,因此在品管圈活動中,圈會是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如果圈會開得很好,整個品管圈活動會比較順利,如果圈會開得不好,如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則品管圈活動必定無法達成預期的成果.5.1品管圈的圈會常見的問題:找不到合適時間或地點而久久未開;圈員不想開會,出席率低;圈員開會不發言;圈長主持方式不佳;圈長演獨角戲;上次開會分配的工作沒有執行;開會沒內容、數據造假;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了解最前沿品質管理經典理論掌握科學高效的品質管理方法13 5.2如何開好圈會:5.2.1開會時間:一般而言開會頻度為每周一次或二周一次,時間不宜過長,約50分鐘即可,可在上班的空檔時間,如停機、待料時間或下班后,午休時間也可.5.2.2開會地點:最好是有桌椅及白板的會議室,在公司內開會的地點一般在會議室、培訓室等場所.5.2.3開圈會的準備:開會一周前,圈長必須參照圈活動的計劃,了解狀況及問題點,決定開會時要討論的內容,並準備開會有關等事宜.14 5.2.4開會:由圈長說明本次開會討論事項;一定要用腦力激蕩技術讓圈員充分發言討論;一個事項討論后再第二個事項;必要時請圈員報告上次圈會分配的工作完成情況;圈長將決議事項分配給有關圈員;請求上司、輔導員作指導;指派一人作全程記錄;一次圈會以40~60分鐘為原則.5.2.5培訓:必要時可利用圈會時間安排一些培訓,以啟發或提高圈員業務能力;讓上司、輔導員作指導,但必須事先征得同意;內容可含QC手法、品管圈精祌及意義、開展方法、對策提出的創造性思考法,數據的收集,新標準書的宣傳引導等15 5.2.6會議記錄的整理:記錄作成后,由圈長確認;分配工作;預定下次開會的時間;圈會后2~3天內應將會議記錄交當天缺席的圈員閱讀,如有意見可補入;將會議記錄呈上司或輔導員簽核后交執委會查核.5.2.7圈會主持人應注意事項:圈長主持會議時,應面帶笑容,使气氛愉快;盡量誘導圈員發言;主持人可多問,但盡量不要講太多話;指定一位圈員當記錄,當圈員不發言時,主持人的做法:可先聊聊大家感興趣的事,不必太嚴肅;慢慢來,不可急著要圈員發言;一要用腦力激蕩法的原則;對圈員的發言多鼓勵,不澆冷水;不強迫發言,宜用誘導方式;圈員發言時,要傾聽,並尊重對方.16 5.3其它活動:上述品管圈活動一般稱為圈會,還有一些活動如下:5.3.1早會的圈活動:在早會或工作交接班時,課長或圈長可以做一些有關說明,時間只需10分鐘.報告事項有:昨日問題及成績;今日的工作重點及應注意事項;新規定或新標準書的說明.5.3.2教導學習的圈活動:根據圈員們的實際需要,可適當安排新QC手法,作業標準書的培訓、有關文章的選讀、客戶投訴的討論等.17 六.品管圈的組成及登記6.1圈的組成根據品管圈活動的定義,同一工作現場、工作性質相近的基層人員自動自發地組成小組,因此可按下列形式組圈.品管圈A:班組人數不多時,可全班組成一圈,初期由班長任圈長,經數期活動,大家有認識之后,改由圈員互選,讓大家均有機會當圈長.品管圈B:班員人數很多時,可將他們分成數圈,班長可擔任其中一圈的圈長,其他圈的圈長由圈員互選,但在導入初期,每班先組一個圈即可.了解最前沿品質管理經典理論掌握科學高效的品質管理方法18 6.2圈員人數:一般4~8人為原則,最好不要超過10人,若超過10人,可分成2個圈,因為人數太多時,討論事情不容易,無法達到全員參與、全員發言的效果.6.3圈長的人選:剛開始導入時,最好由班長或組長擔任圈長,但活動數期后,圈員們對品管圈有了認識,則可由圈員互選圈長,或輪流擔任,讓大家都有機會擔任圈長,學學管理、領導及主持會議的技巧,但萬萬不可讓新進人員或對品管圈完全陌生的新圈員當圈長,因為圈長是品管圈的靈魂人物,與品管圈活動的成敗關系极大.19 6.4圈長應具備的條件:對工作有熱情;有進取心;有領導能力且責任感強;人際關系良好;不斷學習;尊重圈員的意見.6.5圈員的登記:品管圈活動是一種全面的、有組織的管理改善活動,當新圈組成后,為使品管圈活動切實有效,並使圈員有一種歸屬感,應向自已公司品管圈推行部門辦理登記.辦理登記后,如內容或人員有變動時,也應即時作更正.20 七.改善步驟在實際工作中,品管圈活動改善方式有兩種:7.1問題解決型:現有流程發生了問題,必須調查其中不良原因,再將過去的做法全部或部分改變,從而解決問題所采取的改善方法,該方法很早就被品管圈所使用,效果很好.7.2課題達成型課題是一種期待達成的目標,為能實現課題目標,需先針對此課題進行充分探討,繼而提出最適合的方案,創造出新的方法,此方法適用於突破性的較大改善,已逐漸在品管圈廣使用.了解最前沿品質管理經典理論掌握科學高效的品質管理方法21 兩類改善方案的改善流程如下圖所示:活動計劃制訂課題確定、目標設定方案擬定最佳方案選擇最佳方案實施效果確認效果維護檢討改善活動計劃制訂現狀把握目標設定原因分析對策提出及評估效果確認效果維護檢討及再改善對策實施課題達成型問題解決型22 抗心磷脂综合征 概念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指由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在同一患者可仅有上述一种表现,也可同时有多种表现。由于抗心磷脂抗体(ACL抗体)的特异性更强,与上述临床表现关系更密切,因而也称为抗心磷脂综合征(anti-cardiolipinsyndrome,ACS)。 定义APS是反复的动静脉血栓形成,流产伴持续ACL或LA阳性本病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伴随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LSE这种抗体是选择性攻击磷脂或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阴性磷脂 背景抗心磷脂是pangborn1941年从牛的心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具有抗原性的磷脂,并加以命名1983年Harris等建立了固相放射免疫法(RLA)以来,有关该抗体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以后经Loizou等改良成与放射免疫法效果相同而更为方便的ELISA法,目前已成为定量测定ACA的世界性标准 APL抗体APL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反应的抗体,其中包括狼疮抗凝物(lupusanti-coagulant,L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L)抗磷脂酸抗体(anti-phosphatidicacidantibody)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anti-phosphatidylserineantibody)等。 抗体分型与梅毒血清学试验假阳性相关抗体LAACL抗2糖蛋白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ACA的免疫学分型IgGIgAIgM 常见的病因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硬皮病等;病毒感染:如腺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感染;其它疾病:如支原体系统疾病等;口服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吩噻嗪等;少数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 ACA的临床意义正常人群的ACA阳性率仅为0%-7.5%Yasuda等,通过对860例孕妇妊娠早期ACA的ELISA筛选,ACA阳性率为7.0%ACLA在一些疾病中的阳性率不同:SLE为42.9%~48%系统性硬化为29.7%类风湿性关节炎为20%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为15%梅毒为85.7%。 流行病学ACA的发生率男女无明显差异由于女性胶原病发生率高于男性,故继发性ACS女性男性 抗磷脂综合征的分类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无基础疾病者称为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出现这种综合征时称为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可见于其它风湿病,脑血管病,血液病和肿瘤性疾病。 实验室标准血浆中ACL抗体(IgG、IgM)中、高度增加。至少2次、间隔6周LA阳性,至少2次、间隔6周 诊断标准1988年Asherson提出的标准:临床表现:(1)静脉血栓(2)动脉血栓(3)习惯性流产(4)血小板减少实验室指标:(1)IgG-aPL(中/高度水平)(2)IgMaPL(中/高度水平)(3)LA阳性诊断条件:(1)满足1条临床表现指标加1条实验室指标.(2)aPL阳性二次,间隔>3个月.(3)随访5年以上排除SLE或其他自身免疫病. 临床表现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最突出的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也可在静脉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其他临床表现:网状青斑是APS最常见的皮肤表现,约见于80%的患者 ACA引起血栓形成的机制ACA与血小板或血管内皮细胞的膜磷脂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PG12)促血栓形成AC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后,使其释放纤溶酶原致活物减少,纤溶活性减低,从而使血栓倾向增加ACA-IgG亦可对内皮细胞造成直接的免疫损伤,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磷脂成分结合,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磷脂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从而造成其损伤 ACA引起流产的机制ACA可引起子宫肌层内PG12水平下降,使胎盘容易发生梗死而导致流产ACA引起胎盘血管炎,致使胎儿氧供及营养不足而死亡ACA作用于胎盘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胎盘血流量减少,致使儿窘迫、死亡 ACA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ACA与血小板内膜磷脂结合,增加单细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吞噬和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ACA促使血小板激活,从而易于形成血栓,同时血小板消耗性减少 ACA致神经系统病变的机制是由于血栓形成致脑组织中微梗死灶形成,少数则因大动脉栓塞而出现脑组织大片梗死引起偏瘫。可能是ACA与神经细胞的磷脂发生交叉反应,从而引起神经系统损伤。SLE患者神经病可能与ACA对胶质细胞的抑制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及ACA对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作用有关。 治疗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斯匹林抗凝治疗:华法令及肝素促进纤溶:链激酶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进一步检查抗心磷脂抗体(ACL)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自身抗体狼疮抗凝物(LA)免疫全套(ENA+ANA)ESR康-瓦氏反应及RPR、FTA-ABIg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