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MB
  • 2022-04-29 14:38:59 发布

最新公共营养师7月22日课件-人体测量课件PPT.ppt

  • 8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公共营养师7月22日课件-人体测量 体格测量的标准化工作程序:准备→填表→测量→计算监督员测量数据→数据计算→比较→评价→标准化使用 体格测量前标准化的意义能找出测量人员的系统误差,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婴幼儿的测量指标1、身高:纵向测量指标与骨骼的生长有关。(骨骼是最稳定的系统之一)☆测量设备:卧式标准量床或量板▲头围和胸围是婴幼儿体格测量常用的横向指标。☆测量设备:软尺精度要求:保留小数点后1位(单位:CM)2、体重:指身体各个部分的总和。测量设备:专门的婴幼儿体重磅秤,最大的载量为50KG精度要求:保留小数点后2位(单位:KG)工作程序:头围测量→胸围测量→身高测量→体重测量 成人的测量指标1、身高:2、体重3、皮褶厚度(5岁后变化大,开始测量)测量仪器:皮下脂肪厚度测量计精确度:0.1mm结论:要测量三次,求平均值 人体测量指标评价1)标准体重,或称理想体重。 标准体重(公斤)=身长(cm)-105 评价标准: <20%<10~20%±10%>10~20%>20% 严重瘦弱瘦弱正常超重肥胖 2)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m21.WHO:BMI正常值为18.5~24.9。BMI<16为重度消瘦,16~16.9为中度消瘦,17~18.4为轻度消瘦BMI25~29.9为超重,≥30为肥胖。2.亚太地区:BMI正常值为18.5~22.9。BMI<18.5为体重过低BMI23~24.9为超重,≥25为肥胖。3.我国:BMI正常值为18.5~23.9。BMI<18.5为体重过低BMI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 3)皮脂厚度(skinfoldthickness)三头肌皮脂厚度: 适用于各个年龄组成年人标准值: 男12.5(cm),女16.5(cm)。 4)上臂围5)上臂肌围=上臂围cm-3.14×三头肌皮脂厚度mm成年人正常标准值:男25.3cm,女23.2cm。 实验室指标收集和判断尿液粪便血样 尿液的种类任意尿晨尿餐后尿白昼尿和夜间尿3h尿负荷尿24h尿 尿液用于营养评价的意义测量人体蛋白质的需要量和氨基酸代谢实验;测量水溶性维生素的耐受实验和研究水溶性维生素的需要量;评价矿物质的代谢和需要量;评价机体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状况。 粪便用于营养学研究的意义测量人体蛋白质的需要量;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研究人体矿物质的需要量;评价食物中矿物质的吸收率及影响吸收的因素;监测体内矿物质随粪便的排泄情况。 血液样品的种类指血耳垂血足跟血静脉血眼眶血 血液样品采集注意事项在采血操作中应防止溶血;按所涉及检验目的的需要,进行血液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 1)营养不良干瘦病(Marasmus):多见于一岁左右儿童。可见体重降低,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常有腹泻、腹胀,无浮肿。血浆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多为正常。1.蛋白质与热能营养不良临床分两型: 2)恶性营养不良(Kwashlokor):常见于断奶后至5岁儿童,表现为浮肿,体重不减少,肌肉萎缩,皮炎,肝大,一般有血浆蛋白和白蛋白含量降低。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判断程序了解一般情况膳食史调查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进行一些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查询问获得相关信息分析考虑要点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籍贯等 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运铁蛋白 2、营养性贫血的判断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与体征三个阶段:1、铁减少期:体内储存的铁减少,血清的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2、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血清的浓度下降,但血红蛋白浓度尚未降至贫血标准,处于亚临床阶段;3、缺铁性贫血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下降,开始出现缺铁性贫血症状。 缺铁性贫血的判断程序了解一般情况膳食史调查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进行一些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查询问获得相关信息分析考虑要点 3.维生素A缺乏病有皮肤干燥,暗适应时间延长等2个以上体征者即可诊断。角膜软化、毕脱氏斑单独出现即可诊断。 双侧眼结膜有毕脱氏斑角膜软化 VA缺乏的皮肤表现 维生素A缺乏病的判断程序了解一般情况膳食史调查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进行一些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查询问获得相关信息分析考虑要点 下肢水肿、心脏扩大单独出现,除外其他心、肾疾患,即可诊断。 腓肠肌压痛、多发性神经炎(膝反射亢进或消失)单独出现,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患,即可诊断。4.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 VitB1缺乏所致干性脚气病VitB1缺乏所致湿性脚气病 5.核黄素缺乏病(VB2缺乏病)有脂溢性皮炎,角膜周围充血或血管形戒,口角炎,唇炎,舌炎等2个以上体征,即可诊断。有舌炎,阴囊炎单一体征,亦可诊断。 VB2缺乏病的判断程序了解一般情况膳食史调查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进行一些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查询问获得相关信息分析考虑要点 6.尼克酸缺乏病(癞皮病)猩红色舌炎,对称性皮炎可诊断。 7.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齿龈炎(口腔卫生好) 骨膜下出血(婴儿) VC缺乏病的判断程序了解一般情况膳食史调查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进行一些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查询问获得相关信息分析考虑要点 7.维生素D及钙缺乏(佝偻病)方颅,肋骨串珠,赫氏沟,鸡胸 X型或O型腿等。 VD缺乏病的判断程序了解一般情况膳食史调查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进行一些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查询问获得相关信息分析考虑要点 8、锌缺乏的判断与评价锌缺乏的原因:1、原发性因素(1)膳食摄入量及生物利用率低(2)生理需求量增加2、继发性因素(1)肠吸收障碍(2)其他疾病状态下继发锌缺乏 锌缺乏的表现常见的表现1、面色苍白,具有明显的贫血面容;2、可出现嘴角溃烂,口角炎;3、皮肤干燥,过度角化;4、口腔溃疡 锌缺乏的判断程序了解一般情况膳食史调查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进行一些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查询问获得相关信息分析考虑要点 1.病史 2.发生营养缺乏病往往为多发性。 3.营养缺乏病一般为散发性,但也有地区性。 4.体检前应做好准备工作,统一方法。四.体格检查时应注意事项 生化检验 测定被检者体液或排泄物中所含的营养素、营养素代谢产物或与之有关的化学成分,以判定其体内营养水平。一.目的: 亚临床缺乏从饱和到出现缺乏症状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1)饱和; 2)不饱和,但尚不影响正常功能; 3)不饱和,且功能已受影响,潜在能力低下; 4)潜在性缺乏,出现非特异性的症状; 5)出现临床体征。 二.检测项目:包括血液、尿液及毛发等组织中的营养素或相应代谢产物的含量、排出速率以及测定与某些营养素相关酶的活力等。 三.检测指标与评价1.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检验与评价1)氮平衡 氮平衡=摄入氮-(尿中尿素氮x1.2+2g) 2)血清白蛋白浓度,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 3)血清运铁蛋白含量:评价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和IDA的重要的生化指标。 4)肌酐/身高指数:反映机体肌肉组织的数量3月~17岁:>0.9正常;<0.5缺乏;0.5~.9为不足 金乡县人民医院病毒性心肌炎 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病理特征为心肌细胞的变性或坏死,有时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近年来本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病毒性心肌炎的定义 现已知有20余种病毒可引起心肌炎。病毒的种类主要是肠道和呼吸道病毒,多数为小RNA病毒属柯萨奇病毒对婴儿和儿童的心肌有特异的亲和力,故临床上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埃可病毒其他病毒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EB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 患者感染病毒后多数处于潜伏状态而不发生心肌炎,当机体遇到发热、缺氧、剧烈运动、细菌感染、疲劳、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条件因子时,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病毒繁殖增速而促使发病有人强调链球菌感染是使静止的病毒变为活动的重要条件因子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 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太清楚,近年来研究较多,综合起来有以下4种因素:1.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引起炎症2.免疫机理3.生化机理氧自由基增多4.穿孔素及细胞凋亡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 心脏病变轻重不等,主要为心肌细胞水肿、溶解、直至完全坏死,间质及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病灶可为局灶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除心肌炎症外,心包、内膜都可受累侵犯传导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慢性病例有心脏扩大,间质炎症,纤维化,形成瘢痕。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生理 症状前驱症状约1/3~1/2患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持续数日到3周,然后出现心脏症状轻者可无自觉心脏症状,仅表现心电图异常一般病例表现为精神不振,苍白乏力、多汗,“长出气”等年长儿可自诉头晕、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和疼痛重症可出现浮肿,气急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发病急骤者可发生急性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脑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及奔马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罗音,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者可突然出现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X线检查透视下心脏搏动减弱,胸片示心影正常或增大,多为轻度,有时呈中度或重度增大,呈普大型,左室较明显有心力衰竭时可出现肺瘀血,肺水肿有心包炎时可见积液征有时可有少量胸腔积液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电生理检查本病早期即可出现心电图异常90%出现心律失常,最常见者为过早搏动其次为传导阻滞可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或心室颤动也可出现QRS波低电压,ST段偏移,T波倒置、平坦或低平,Q-T间期延长无症状的心肌炎一般表现为T波低平或倒置临床怀疑,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时可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高频心电图、心室晚电位、Q-T离散度协助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轻症者心脏可完全正常重症可见心脏扩大,心脏搏动减弱,心功能减退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血像及血沉心肌酶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肌酸磷酸肌酶(CK)及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天冬酸转氨酶(AST),在急性期均可升高,但由于酶活力的增高易受非心脏因素的影响,故应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心肌肌钙蛋白T血清抗体检查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诊断依据(一)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二)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表现之一)(三)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I、II、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四)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最新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二、病原学诊断依据(一)确诊指标:自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1.分离到病毒2.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3.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最新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二)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1.自患者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2.病程早期患者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者血中查到病毒核酸最新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三、确诊依据(一)具备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l~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二)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三)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最新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三、确诊依据(四)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最新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对本诊断标准不能机械搬用,有些轻症或呈隐匿性经过者易被漏诊,只有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最新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心肌炎的诊断标准目前仍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主要靠临床综合分析,容易误诊或漏诊国内的诊断标准与国外不同心肌酶谱对心肌炎的诊断价值还存在争议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还不高心肌炎的诊断是否一定要有心电图异常心肌炎的临床诊断目前还存在的争议 心肌炎的治疗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尽量保持安静,减轻心脏负荷。一般应休息至症状消除后3~4周。有心力衰竭,心脏扩大者,休息应不少于6个月,须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心脏恢复正常大小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在恢复期应限制活动至少3个月。防治诱因应严防各种诱因,尤其是细菌感染。一般情况下,常规应用青霉素1~2周,以预防链球菌感染。如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代替 保护心肌和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维生素C是一种较强的抗氧化剂,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保护心肌,改善心肌功能。开始时需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d,加少量葡萄糖液静脉点滴,每日1次,疗程为3~4周。病情好转后可改维生素C口服,并加用维生素E同服,每次50mg,每日1~3次心肌炎的治疗 辅酶Q10目前研究辅酶Q10对受病毒感染的心肌有保护作用。用法为:开始5~10mg/d,肌注,每日1次,疗程10~14天。之后改口服40mg/d,每日2次,持续应用2~3个月ATP、辅酶A、细胞色素C均可增进心肌营养,促进心肌修复,可联合静脉注射,每日1~2次,持续2~3周心肌炎的治疗 1.6—二磷酸果糖(FDP)改善恢复细胞代谢的分子水平药物。作用于细胞膜,刺激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ATP浓度,促进钾离子内流,恢复细胞极化状态,从而有益于缺氧、损伤、休克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及葡萄糖的利用,以促进修复改善功能。病情较重者,5克/天静脉滴注;病情轻者,可用口服果糖(瑞安吉),一次5~10ml,一日2次心肌炎的治疗 免疫调节及抗病毒治疗病毒唑为常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并能纠正免疫失调。l0~15mg/kg·d,肌注或静滴α—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可抑制病毒的繁殖,用量为每日1支,肌注,5~10天一个疗程,病情需要可再用1~2个疗程心肌炎的治疗 免疫调节及抗病毒治疗精制胸腺素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抗病毒的作用, 2~4ml/d肌注或静滴,抗病毒用7~10天一个疗程。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2ml/次,隔日肌注1次,连续2~3个月,以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其它如丙种球蛋白、聚肌胞、转移因子可增强免疫功能,防止反复感染。心肌炎的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皮质激素具有抗炎、解毒、抗休克作用,故可改善心肌功能和机体一般状况,但可抑制干扰素合成,尤其在疾病早期,有利于病毒繁殖,致病情加重,故目前临床上对应用激素尚有争议,一般不宜常规用于早期心肌炎,多用于重症病例,特别对心源性休克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有特殊疗效,对晚期重症心力衰竭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急性危重期可先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症状缓解后可改口服强的松维持,疗程为2~4周心肌炎的治疗 控制心力衰竭急性期多选择快速洋地黄制剂,如西地兰,饱和后再用地高辛维持。慢性心衰多用地高辛维持。由于心肌炎时心肌对洋地黄较敏感,故应慎用且随时注意洋地黄中毒,使用时用量应偏小,饱和时间应延长。还可配合应用利尿剂。心肌炎的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一般早博次数不多,无自觉症状者,多不给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早搏次数较多,有自觉症状或心电图上呈多源者,则予以治疗多数用1种,少数可两种联用严重房室传导阻滞除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外,尚可用异丙肾上腺素0.5~lmg溶于葡萄糖液250m1中静滴,以提高心室率有阿斯发作者可安装心脏起搏器心肌炎的治疗 多数预后良好少数重症暴发少数愈后遗留纤维疤痕少数慢性约13%的病人最后发展为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 经久不愈病例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本病无特效治疗发病初期未充分休息或诊断、治疗不及时病情好转后未坚持休息和辅助治疗反复病毒感染病程中有心脏明显扩大或出现心功能衰竭者年龄愈小预后愈差等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 Thankyouforyour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