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MB
  • 2022-04-29 14:33:59 发布

最新幸福与德行ppt课件PPT课件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幸福与德行ppt课件 第二章幸福与德性:道德的原则道德原则问题实际上就是善恶的区别的问题。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是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存在两种伦理思想的对抗。一、普罗泰戈拉到杜威认为,人性在与人的感觉性和动物性,道德基础在于人的自然本性,满足人的自然欲望,追求世俗的幸福生活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有理性,正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可以不受自然法则的制约而有道德。二、从苏格拉底到麦金泰尔认为,人性在于人的理性、精神性、自由性,追求的德性才是善,否则就是恶的。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快乐与幸福,道德只不过是实现人生幸福的一个必要而有效的手段。 一、道德的幸福原则(4)爱尔维修说:“哲学家研究人,对象是人的幸福”。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爱”或“自保”,个人利益牵扯着我们的一切判断。(5)霍尔巴赫认为,道德最可靠的基础是人性。人性就是驱乐避苦。因此,伦理学应鼓励人们去追求现实的幸福。(6)伏尔泰认为,人的自爱心是人的本性。“正是对我们自己的爱,助长了对他人的爱。”认为利己心往往会压倒利他心。他还说:人是善与恶、快乐与痛苦的混合物。 一、道德的幸福原则5.现代的幸福主义快乐主义是一种认为“快乐作为目的是善的”的伦理学学说。每个快乐主义都主张所有人甚至所有生物都经常而普遍地追求快乐;快乐或免除痛苦是唯一被绝对欲望的东西。1.斯宾塞把生物学的“进化”概念引入道德分析2.詹姆士把实用主义归结为一种方法论。3.杜威认为幸福是通过行为达到直接的成功。获得利益,取得价值,达到目的,就是幸福。 二、道德的德性原则1.古代的德性论德性论是希腊式道德生活与道德思考的基本模式。西方最早的德性论应追溯到荷马时代,荷马时代最重要的德性是勇敢。首先理论上确立德性论的是苏格拉底。节制、勇敢、智慧、正义是苏格拉底认可的主要德目。柏拉图反对智者派把道德看成是满足个人欲望和利益的思想,认为人的肉体的、感官的快乐是短暂的,只有善的理念才是永恒的、值得追求的。认为理念的世界就是绝对的真、善、美的世界,善的理念是道德原则。 二、道德的德性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其目的,目的不同因而善也就有多样性。他反对把道德等同于个人的感官欲望,主张在只有理性的支配下,理性与欲望相和谐才是合符道德的。他把道德分为实践的美德和理智的美德。犬儒派是享乐的死敌。鼻祖安梯昔尼认为贤者不靠快乐和物质而靠理性生活,只要一个人具有美德就足够了。斯多葛派认为依照自然生活就是依照理性生活。黑格尔指出:“斯多葛派道德学的原则是精神和自身高度一致。”基督教把肉体生活看作是牢房生活,要求我们厌恶世界上一切使我们快乐的东西,并期待虚无世界中的虚无福利。 二、道德的德性原则2.近代的德性论近代理性伦理学崇尚理性力量,高扬人的道德品性,相信人类具有权衡和辨别厉害关系的能力。康德认为德性是一切幸福追求的最高条件,而幸福的追求不足以构成人类行为的价值的普遍有效标准。他提出,真正道德的行为不仅在客观上要符合道德律,主观上应是纯粹出于对道德本身的敬重。康德的绝对命令:为义务而义务的行动才是尽义务的行动。 二、道德的德性原则费希特认为自由、独立是绝对自我的道德义务。“按照你的良心行为”是他提出的绝对自我的道德命令。费希特的绝对命令:自由的行动才是尽义务的行动。麦金泰尔是现代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批判了把道德诉诸欲望、情感和功利的做法,提出现代伦理学的任务在于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目的,并为实现一种善的生活的内在目的而培植自我的道德品格和良好德性。他的德性实质在于:反对以个人主义为名抛弃,或把德性仅仅看成与人的内在目的毫无关联的外在规则的做法,要求重建亚里斯多德所代表的内在德性的权威。 三、幸福与德性的二律背反1.幸福与德性之相对统一德性论并不否定追求幸福。在德性论看来,幸福论的错误根本就不在于追求幸福这个问题上,而在于不知道什么是幸福。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的欲望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原则是幸福。”哪里幸福,哪里就有道德。德性论者主张德行就是幸福,幸福论者主张幸福就是德行。在德性论者看来,幸福仅仅在它作为德性的行为的结果时才有价值。幸福论者并不完全否定德性观念,德性论者也并不拒斥幸福本身。 三、幸福与德性的二律背反赫拉克利特说,幸福在于追求高尚的的快乐,即“精神的善,其中包括德行、教养等。幸福论者从幸福的角度看德性,并把德性与幸福的关系看作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人们追求美德最终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目的—追求幸福。 三、幸福与德性的二律背反2.幸福与德性之对立幸福与德性的对立根本上源于人性中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即自然性与自由性的对立。幸福论者边沁说,在任何既定条件下,当我们必须在两种行为或政策之间进项选择时,永远应该选择可以产生最大数量的最大幸福的行为和政策—可以导致最大可能数量的幸福和最小可能数量的痛苦的行为或政策。幸福论者取消了德性,却又不能给向往崇高生活的人们知明一条超越之路。 三、幸福与德性的二律背反历史上德性论与幸福论的对历史根本的。德性论坚持的是重义轻利原则,而幸福论则奉行重利轻义原则。幸福论直接把现代社会引向物质主义。精神是生命的花朵,只有卸下世俗的重负,崇高的神性才能重返,精神的崇拜才能重建。最高的道德境界----至善,必须是德性与幸福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在现实中永远无法达到。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