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00 KB
  • 2022-04-29 14:31:22 发布

最新什么是视神经胶质瘤课件PPT.ppt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什么是视神经胶质瘤 主要内容介绍疾病1发生位置及分型2临床症状表现3如何诊断4如何鉴别5 疾病简介视神经胶质瘤起源于视神经内神经胶质,属于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视神经胶质瘤占所有眼眶肿瘤的4%,占所有颅内肿瘤的2%,占所有颅内胶质瘤的4%,占视神经原发肿瘤的66%。根据发病年龄,分为2组:儿童组和成人组。儿童视神经胶质瘤为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2~8岁,75%在10岁以下发病,90%在20岁以下发病,发生于成人者较少。 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神经萎缩视乳头水肿 临床表现视力下降多发生于眼球突出之前,这是视神经胶质瘤区别于其他肌锥内肿瘤的1个特点。80%患者在发病初期有视力下降,然后在一段时期内症状相对稳定,没有明显变化。肿瘤位于颅内者,可发生头痛、呕吐、眼球运动神经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还可出现视野相应部位的缺损。眼底检查常见较明显的视神经萎缩,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胶质瘤如累及眼球后部视神经,肿瘤可向眼球内突人玻璃体内 临床表现恶性视神经胶质瘤是少见的视路肿瘤,与儿童良性胶质瘤不同,病理为间变型胶质瘤或胶质母细胞瘤,常见于成年男性,发病年龄为22~79岁,高峰年龄为40—50岁,临床表现为视力迅速下降、视野缺损、视乳头水肿或萎缩,以及眼眶疼痛。肿瘤很少局限于视神经眶内段,早期就累及颅内视神经和视交叉,进一步累及丘脑、视束和第3脑室。总的死亡率达100%,存活时间为诊断后9个月,即使采用放疗或化疗也不能改变死亡的结果。 影像学表现视神经胶质瘤在CT上表现为视神经呈梭形或管形增粗,增粗的视神经迂曲,肿瘤边界清楚,较大的视神经胶质瘤可累及整个眼眶。肿瘤可压迫视神经蛛网膜下腔,使肿瘤前方的蛛网膜下腔扩大,视神经迂曲变形,CT表现为视神经增粗迂曲,MRI显示为视神经周围呈长T1长T2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 影像学表现视神经管内视神经受累时表现为视神经管扩大,如果视神经管扩大不明显,则CT诊断较困难,此时须使用MRI确定。MRI显示被视神经胶质瘤侵犯的视神经呈管状、梭形、球状或偏心性增粗,而且视神经迂曲、延长,肿瘤在T1WI上与脑实质信号相比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示肿瘤呈轻度至明显强化。 影像学表现胶质瘤发生在视交叉或视束表现为视交叉或视束的梭形或球形肿块,在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瘤显示更清楚,视交叉的肿瘤在冠状面及矢状面或斜矢状面显示较好,而CT只能显示较大的肿瘤。如果视神经胶质瘤同时累及眶内、视神经管内视神经和视交叉则表现为“哑铃征”,此征象MRI显示明显优于CT。 诊断要点视神经胶质瘤诊断的主要依据常发生于10岁以内儿童视神经呈梭形、管状或球状增粗,边缘清楚增强后增粗的视神经呈轻度至明显强化,无“双轨征”肿瘤在MR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 鉴别诊断(1)视神经脑膜瘤::①脑膜瘤以成年女性多见,胶质瘤多发于儿童。②“轨道”征有利于诊断脑膜瘤。③脑膜瘤沿脑膜蔓延,而胶质瘤沿视觉通道蔓延。④脑膜瘤侵犯硬脑膜,边缘不规则;视神经管内脑膜瘤除了引起骨性视神经孔扩大外,还常见到附近前床突骨质增生硬化。 鉴别诊断(2)视神经鞘瘤:鞘瘤为中年人多发,起病慢,间歇生长,有自发性疼痛和触痛,CT表现为圆形或梭形软组织影,边缘光滑整齐,增强扫描可见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3)海绵状血管瘤: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血供丰富,大多位于球后肌锥内,有的可紧贴或包绕视神经。血管瘤多见于青壮年,常发生于视神经的外上方或下侧,即使肿瘤很大充满肌锥,眶尖部仍可有脂肪组织间隙;视神经胶质瘤是沿视神经生长,肿瘤较大时充满眶尖并可进入视神经管;动态增强扫描时,“渐进性强化”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MRI显示该征象优于CT 鉴别诊断(4)视神经炎:视神经炎一般表现为视神经增粗,但不像肿瘤那样明显,亦可为对比剂强化,但临床症状(主要为视力下降)出现快,消失也快。 散文阅读专项复习 ——如何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 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分析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考点密度:第一是修辞;第二是表现手法;第三是谋篇布局技法;第四是表达方式。命题角度:文中某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赏析某处画线句;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考情分析: 归纳答题思路一要指出具体的表达技巧名称;二分析某种技巧所表达的内容;三分析文中某种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1、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2、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3、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4、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1.表达方式记叙①叙述的技巧: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②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描写: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描写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选取典型性代表性事物多感官角度(形声色、视听触嗅味觉)多角度描写(空间变化:高低、远近、上下、俯仰、点面;时间角度:季节转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色彩对比的角度白描、渲染细节描写 议论: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抒情: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练习]阅读《麦天》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修辞技巧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5.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8.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9.借代:以简代繁,以虚代实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例3: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2008年语文高考安徽卷《我与地坛》)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此句。(4分) 3.表现手法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4.布局谋篇技巧(结构手法)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阅读《雪中六盘山》完成下面题目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1)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2)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3)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4)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 阅读《上善若水》完成下面题目: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真题回放⒔(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阅读《未婚妻》完成下面问题: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5分)【答案】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手法及其效果分析。注意“指——析——点”三步答题;两个例子要分别作出分析,点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