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7.00 KB
- 2022-04-29 14:32:0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SBAR沟通模式
主要内容
SBAR沟通模式定义:SBAR模式是以解决病人安全问题为中心的医务人员交接沟通的一种标准化沟通方式[1],该模式帮助医务人员梳理病人信息,理清思路,避免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或者遗漏,规范沟通方式,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2]。【参考文献】[1]WHOCollaboratingCenterforPatientSafetySolutions.PatientSafetySolutionsPreambleMay2007[R].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7:1.[2]张曦,夏莉娟,鲍春燕.SBAR床头交接班工作模式在低年资护士临床应用中的质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5(13):711.
转运的风险因素Fanara等在指南中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分为与设备、人员、组织及病情4个方面,其中转运人员和设备作为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已被学者们普遍认可,而病情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还存在较大争议。【参考文献】FanaraB,ManzonC,BarbotO,eta1.Recommendationsfortheintra—hospitaltransportofcriticallyillpatients[J].CritCare,2010,14(3):87-.97.
病情与设备因素Papson等认为绝大多数严重不良事件是由于患者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造成的。Voigt等对948例危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入住ICU的第1个24h内,外出检查的转运频率最高,而此时患者的病情相对更重,因病情的复杂性对输液泵、呼吸机等设备需求大,明显增加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性。
病情与设备因素Damm等报道转运中22%的不良事件与便携式呼吸机不适宜的警报及通电、通气故障有关,使用这些设备时,如果转运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能准确的设置,会明显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Papson等认为设备问题是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一半以上与通气设备及气道管理有关。Fanara等在指南中将静脉通道的数量、通气设置的改变等作为与设备相关的常见风险因素。
人员因素Gillman等和Kue等报道危重患者由专业团队陪送会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然而Lahner等提出转运人员为初级或高级医师对不良事件并无影响,关键在于有无足够的培训和经验储备。有经验的转运人员能有效防范与设备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因为他们更熟悉设备的使用、更好地预测设备中潜在的问题并能及时有效处理。
人员因素王斌等提出危重患者的转运需配置有资质的转运人员,具备良好的应急处理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地执行医嘱并进行紧急处理。Day提出与转运人员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不适当的培训、监护和沟通,转运前对患者的信息了解越多。准备越齐全,会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意外拔管、静脉管道脱落或堵塞等与转运人员监测不当、经验不足等密切相关。尤其是躁动患者的转运。
组织因素Gillman等对290例由急诊转入ICU的危重患者进行调查.38%的转运延迟时间超过20min。其中14%超过1h。主要原因有不能有序地转运、ICU床位和转运人员配置等没有组织协调好。国内对危重患者转运中组织相关问题的报道较多.存在转运人员配置不合理、科室间协调不畅、工作流程不合理、转运各环节衔接不畅、人员分工不明确、各班工作协调不够、交接无规范标准等问题。吴国庆等提出,规范安全的转运流程是提高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的第一步,使转运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各环节协调有序地进行,从而减少转运中的护理缺陷。
SBAR沟通模式的临床应用
评价指标1.不良事件发生率2.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3.转运交接耗时4.交接满意度
研究结果Singh,R等研究者将SBAR交接模型应用于不同科室之间或不同医院或医院与社区之间的转运交接单中,不仅提高转接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而且为接收者提供及时、可靠及有效的信息。Freitag和Carroll基于SBAR沟通模型制成电子版的医疗记录单在护士或护理技术人员进行病区内或病区间交接班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运用SBAR沟通模式不仅可减少患者转出交接耗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有助于降低患者转出交接问题的发生率及因交接不良而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最终有效推动了医护患和谐关系与安全文化的发展。
研究结果有研究指出,SBAR沟通模式有助于护士找到患者的主要问题,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将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医生,保障患者得到及时安全的医疗服务。赵辉等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急诊ICU患者转出交接中,有助于缩短交接时间,降低转出交接药品、物品错误及住院病史遗漏等的概率。
研究结果此外,另有研究[1]将降阶梯思维导入SBAR沟通模式中,转变为B-A-R-S顺序,将其应用于急诊科、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将B(背景)模块前置,优先介绍现存或潜在危及患者生命的病情、治疗等,随后评估气道、呼吸、循环、意识与风险,再针对风险提出交接建议,最后交接未危及生命的一般资料。参考文献[1]韩春香,范志红.降阶梯思维导入SBAR模式在急诊、ICU单元间患者运转交接中的应用.中国护理管理,2015,15(z1):55-58.
局限性1.尚无统一、标准化的SBAR模式评价指标2.SBAR培训模式相对单一3.SBAR沟通模式只是一个工具,它本身不能改善沟通内容和节省交流时间4.SBAR模式在护理实践中尚未普及应用
展望SBAR沟通模式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应加强对该模式的教育培训,可通过使用品管圈等质量管理工具来提高其应用依从性,保障护理质量安全。目前国内对于SBAR与其他管理方式综合应用有一定的研究,但创新模式较局限,护理管理者也可应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质量监控,以不断修正方法,持续提高工作质量.
其他参考文献[1]PapsonJP,RussellKL,TaylorDM.Unexpectedeventsduringtheintrahospitaltransportofcriticallyillpatients[J].AcadEmergMed,2007,14(6):574—547.[2]VoigtLP,PastoresSM,RaoofND,eta1.Reviewofalargeclinicalseries:intrahospitaltransportofcriticallyillpatients:outcomes,timing,andpatterns[J].JIntensiveCareMed,2009,24(2):10-115.[3]王斌,刘婷.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6-.247.[4]DayD.Keepingpatientssafeduringintrahospitaltransport[J].CritCareNurse,2010,30(4):18-32.[5]吴国庆,韦梅,夏敏,等.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82-684.[6]许晓萍,陈毅文,陈艺延.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2,27(7):11—14
[7]SinghR,RobertsAC,SinghA,eta1.Improvingtransitionsininpatientandoutpatientcareusingapaperorweb-basedjour—nat[J].JRSMShortRep,2011,2(2):6.[8]FreitagM,CarrollVS.Handoffcommunication:usingfailuremodesandeffectsanalysistoimprovethetransitionincareprocess[J].QualManagHealthCare,2011,20(2):103—109[9]徐晓晓,秦建芬,吕婷婷.SBAR交流模式在外科护理单元间交接及汇报病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1,10(9):805—806.[10]赵辉,姜海燕,范志红.标准化沟通模式在ICU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53-54.
感谢聆听敬请指导
李斯特菌感染临床观察
基本概述李斯特菌(学名:Listeriamonocytogenes),又名单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氏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为李斯特菌症的病原体。李斯特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属厚壁菌门,取名自约瑟夫·李斯特。它主要以食物为传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 。李斯特菌属中,仅有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可引起人类的脑膜炎、败血症、流产及新生儿感染等疾病,如果免疫缺陷者发生李斯特菌感染,其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达33%。
病原介绍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为短小的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陈旧培养物有时变为革兰阴性菌。在脑脊液中常成对排列,易误认为肺炎球菌。染色过度脱色易误认为流感杆菌。20~250C时具运动性,370C运动消失。微需氧,营养条件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血清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周围有狭窄的溶血环。根据菌体与鞭毛抗原不同可分为若干型,90%的临床感染由Ia、Ib及Ⅳb型引起。
流行病学1、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氏菌的携带率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产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
人主要通过食入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2、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于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上升趋势。
特点1、季节性特点:春季可发生,而发病率在夏、秋季呈季节性增长。2、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昆虫、植物、蔬菜、鱼、鸟、野生动物、家禽。3、生存环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报道0℃能缓慢生长)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4.适应范围大: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5.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凌等。
发病机制李斯特菌属细胞内寄生菌,不产内毒素,可产生一种溶血性的外毒素。T细胞在清除本菌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较易感染。细菌可直接累及胎盘、羊水和宫腔或胎儿,造成死胎、早产或新生儿感染,感染部位常能分离到细菌,以婴儿的胃肠道和肺部的细菌密度最高,提示感染由吸入羊水而致,并非血源性。兽医与实验室人员直接接触该菌可导致皮肤及眼感染。细菌可在脑、脑膜及肺、肝、脾等脏器形成播散性小脓肿或由巨噬细胞形成的粟粒样肉芽肿。
潜伏期在感染后3-70天出现症状,健康成人可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易感者突然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败血症、脑膜炎、孕妇出现流产。单增李氏菌的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它的致病性与毒力机理如下:1.寄生物介导的细胞内增生,使它附着及进入肠细胞与巨噬细胞。2.抗活化的巨噬细胞,单增李氏菌有细菌性过氧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细胞内的过氧物(为杀菌的毒性游离基团)分解。3.溶血素,即李斯特杆菌溶血素O,可以从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为SH活化的细胞溶素,有α和β两种,为毒力因子。
临床表现1、脑膜炎是本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起病可急可缓。新生儿可在通过产道时或产后被感染,产后1~3周发病,主要表现为拒食、多哭、易激惹、高热、恶心、呕吐、嗜睡、惊厥、囟门突出及脑膜刺激征。成人患者常表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昏迷,个别病人还可出现抽搐、偏瘫、脑疝。白细胞增高以粒细胞为主,偶见单核细胞增高。脑脊液改变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相似。
2、胎儿经胎盘感染此菌后,可出现流产、胎死宫内或生后数日的新生儿发生严重播散性利斯特氏菌病;新生儿室中的暴发流行表现为播散性内脏肉芽肿和脓肿形成。患儿表现发热、呕吐、腹泻、呼吸窘迫、紫绀、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抽搐、肝脾肿大、出血性皮疹和化脓性结膜炎等。3、淋巴结感染者可突然发热、发冷、头痛、咽痛、颈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增高,并有程度不一的单核细胞增多。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区别是:①利斯特氏菌感染者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②血或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到利斯特氏菌。
4、孕妇患李斯特氏菌病后可能表现为亚临床型,亦可有急性发热而与流感相似,有时又类似肾盂肾炎。病情多不严重,但妊娠5个月后发病者,胎儿可能受严重影响。5、脑膜炎者多数同时有败血症存在,部分病人可仅表现为败血症,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引起者并无特殊之处。利斯特氏菌还可引起心内膜炎、关节炎、骨髓炎、腹膜炎及胆囊炎。接触病畜还可引起化脓性皮肤感染或化脓性结膜炎。
治疗说明多数抗菌药对李斯特菌具有抗菌作用,其中氨苄西林与青霉素疗效最佳。红霉素、利福平、复方SMZ-TMP、氟喹诺酮类、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氯霉四环素、头孢噻吩等也有效,尚无耐药菌出现。治疗延误及严重新生儿败血症或脑炎病人常导致治疗失败。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对本菌常呈协同作用,败血症病人宜用药2周以上,脑膜脑炎疗程3周以上,心内膜炎4~6周,脑脓肿的疗程应超过6周。
防控措施1、李斯特菌通常存在于潮湿区域和辅助清洗设备中,例如:地面、排水沟、洗涤池、天花板、冷凝水、拖把、海绵、盐水冷冻设备及剥皮机。因此,控制李斯特氏菌的数量对减少深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是很有必要的。2、控制李斯特菌这类病原菌的最好方法是降低交叉污染。使原料和成品操作分离,保持区域干燥,以防细菌生长和减少微生物扩散。
每日对排水沟,地面,废物容器进行清洗;每周对墙面,冷凝水滴盘,冷却器进行清洗;螺旋速冻机至少半年彻底清洗一次。用于原料和成品加工的器皿和温度计都必须进行彻底消毒(在使用前后)。经常擦洗地面以保持清洁。如果天花板上存冷凝水,应该及时用真空装置或消毒过的海绵拖把加以清除,如果在准备生产时,清洗后的地板还没有沥干,就需采用真空装置将其吸干或用拖把擦干。
3、清洗时可选用季铵组分和过氧化酸性杀菌剂,其中季铵组分的杀菌剂对李斯特菌非常有效;过氧化酸性杀菌剂可以去除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被膜,有效杀死李斯特氏菌。
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QC新七大手法课件PPT.ppt
- 最新Q医院护士组C成果课件PPT.ppt
- 最新r6F爱眼常识课件PPT.ppt
- 最新RO[1]反渗透相关资料课件PPT.ppt
- 最新RoHS培训资料剖析课件PPT.ppt
- 最新S6洛伦兹力初探课件PPT.ppt
- 最新s2032 右下角gap超规课件PPT.ppt
- 最新RxNorm资料课件PPT.ppt
- 最新saber-无源逆变电路的仿真课件PPT.ppt
- 最新Section-A-2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3单元课件PPT课件.ppt
- 最新Shopping购物课件PPT.ppt
- 最新ShehadeggsandsausagesPPT课件4课件PPT.ppt
- 最新simulink教程课件PPT.ppt
- 最新Slide1广州中医药大学(精)课件PPT.ppt
- 最新Smart-growth(精明增长、省市规划)课件PPT.ppt
- 最新SNRI的双通道作用机制带来更好的疗效课件PPT.ppt
- 最新solidworks案例教程《蝶形螺母建模》课件PPT.ppt
- 最新spss表格基本操作课件PP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