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话损益表 6页

  • 47.50 KB
  • 2022-04-29 14:47:14 发布

中美对话损益表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美对话损益表本文见《财经》杂志2010年第12期出版日期2010年06月07日  共有8条点评·打印·推荐·收藏·RSS·分享o  Linkedino  Facebooko  Mixxo  YahooBuzzo  Twittero  新浪微博o  网易微博o  校内网o  豆瓣网o  开心网·单页阅读字号:两国在人民币汇率、贸易不平衡、产业政策、企业社会责任、环境资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有分歧,这是正常的,分歧同样是合作的基础张燕生/文  5月举行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在世界经济刚刚从国际金融危机泥潭里走出来,又面临再次陷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举行的。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的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增长前景依然很不乐观,公共开支又面临日益增大的紧缩和调整压力,全球需求缩水、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和贸易壁垒也直接影响到全球出口增长,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充满不确定性。全面加强中美战略与经济的高层对话,促进决策层沟通和交流十分重要。   在本轮经济对话中,“促进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是一项重要议题。如果中美之间爆发任何形式的贸易战(如贸易摩擦升级)或金融战(人民币汇率和对外金融资产争论),都将会严重损害两国核心利益以及全球共同利益。  中美双方承诺要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这是非常重要的表态。  回归WTO规则框架  中美双方同意“在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时严格遵守WTO规则以防止其滥用非常重要”。这既有利反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也有利抵制未来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在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之时,中美作为贸易和产业结构具有显著互补性的贸易大国,是以邻为壑还是同舟共济,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提交美国国会的2009年度报告中提出,美国政府已经发起了大量WTO案件。这些案件虽然很重要,但都是针对特定产业的,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中国产业政策造成的贸易扭曲无法产生影响,也无法消除美中贸易逆差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WTO机制应付中美之间的系统性贸易不平衡,也无法涉及更广领域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工人权利的滥用等。美国政府必须寻找替代性途径以应付这些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有超越WTO规则框架,把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扩展到产业政策、环境污染、工人权利等新领域的趋势。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已证明,1995年-2006年,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5%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有9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主要属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全球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因此,中美经贸合作应当回到WTO的规则框架上来,回到开放贸易的合作框架上来,回到互利共赢的互信基础上来,这更符合中美共同利益。  自主创新与非歧视不矛盾  在经济对话中,中美重申双方的创新政策将与以下原则保持一致:非歧视;支持市场竞争与开放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执法;以及与WTO原则保持一致。其焦点集中在自主创新、国内竞争政策与知识产权执法,涉及中国核心利益与美方利益诉求。  自主创新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成本正在快速上升,预计十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基本转移完毕。然而,中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依然主要是低成本、大规模和模仿创新,刚刚完成从轻加工制造业到重化工业的产业转变。  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很弱,市场和政策环境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撑很弱,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技术外溢效果也弱,自主创新活动尚处于幼稚发展阶段。顺利地渡过幼稚期并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防止供给结构转换可能出现的经济减速甚至停滞,解决好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问题交织、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之间的矛盾,直接关系到中国的长治久安。  美方一份报告认为,中国新公司所得税法案就是要保护国内部门不受外商竞争力的侵蚀。事实上,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附件5中,已经列明了中国保留对国内产业提供与WTO有关规则相符合的权利,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技术革新和研发基金等。  中美政策的着力点完全不同。如美国的核心利益是防止核心技术外溢和扩散,为此,美国宁愿通过农产品顺差来平衡中美贸易差额,牺牲数亿名中国农民的利益,也不愿意取消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  中国政策着力点是切实鼓励技术创新,为此重新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及享有所得税率优惠的条件。在新公司所得税法中,将过去国有大中型企业实际所得税负平均为30%、民营企业22%、外资企业11%的不公平税负结构转变为统一税率。   这些改革的方向是公平非歧视性,目的是为中外企业打造一个公平竞争和鼓励创新的统一平台,却被不公正地批评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歧视”。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应循序渐进  在经济对话中,中方承诺在WTO政府采购委员会7月会议提交政府采购协议修改,美方对中国就政府采购法关于“本国产品”的认定标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表示欢迎。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意味着将开放本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同时进入其他成员的政府采购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贸易摩擦都将从私人物品转向公共物品领域。  目前争论焦点有三:一是政府采购是否可以优先购买国货来保护民族产业。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实施了“优先购买美国货”的政策。但在执行中它开了一个后门,即政府采购协议成员可以获得豁免。即便如此,这项政策仍属于歧视性的新型贸易壁垒。  二是在华外资企业产品是否视同于中国境内产品。中国对这个问题是相当开放的。即便还没有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在实践中,中国政府采购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中外资产品占据了很大比例。  三是自主创新产品是否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中国有关部门出台的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办法被美方认为是对进口产品的歧视,美国企业要求中国取消自主创新产品的优先采购政策。对此,中国有关部门强调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对境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问题的核心是,自主创新的目的是培育和扶持中国自主的幼稚新兴产业,包括一些地区对中国尚处于成长初期的高科技产品实施“政府首购制度”。  但如果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对境内企业一视同仁,自主创新产品的生产主体是来华投资的美国企业,既混淆了“自主”的主体界定,幼稚新兴产业也将失去成长空间。如果政府公共物品采购不能分担幼稚新兴产业初始阶段的“沉淀成本”,而为境外跨国公司创造超额利润,不仅纳税人权益得不到保障,国家和产业安全也将受到伤害。   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成本与收益  在经济对话中,美方承诺将在贸易救济调查中,认真考虑给予“市场导向行业”申请的中国企业公正、合理的待遇,并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所谓市场经济地位,是美欧等WTO成员在反倾销问题上对中国所持“非市场经济国家”标准将在中国加入WTO后15年内完全取消,即2016年后反倾销调查时不需要使用第三国替代价格的做法,中国生产企业不需要证明其出口产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  美方承诺比较积极,但中美商贸联委会的谈判也需要时间。如果最快2011年能够达成协议,美方正式承诺放弃反倾销调查时使用第三国替代价格的做法,放弃接受调查的中国生产企业要证明其出口产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做法,中国企业获得公正、合理的待遇,其时间提前了4年-5年。  那么代价呢?如果美国更多使用反补贴调查、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劳工权利等社会壁垒、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等新型壁垒,美方这项承诺的收益要打折扣。如果美方以此换取我更大的让步,其综合成本反而会很高。  这次经济对话还涉及到其他内容。  一是中美双方致力于提高外商投资规定的透明度。美方重申,将根据法律规定,在《联邦记事》上公布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规程的修改建议。这主要涉及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屡次遭受不公平对待,而法律和评判标准不透明,中国投资者遭受巨大物质和精神伤害。  对此,美方承诺将继续努力,澄清包括关键定义和概念在内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有关程序。中方也承诺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透明度,缩小审批和批准的范围。  二是中方承诺将继续遵守主权财富基金普遍接受的原则和做法。   三是中方承诺将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发行可公开交易的股票,以及引入包括非公共及外国投资者在内的战略投资者并让其持股。预计这个问题将成为今后中美经济对话的一个焦点。  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中国改革并非基于传统的自由市场原则,执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政策,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大型的、具有全球控制力的国有经济部门。事实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方向是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公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国有经济部门的管理体制。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可谓硕果累累。中美两国共同推动开放贸易和投资,反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为世界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两国在人民币汇率、贸易不平衡、产业政策、企业社会责任、环境资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有分歧是正常的。通过增加沟通、化解矛盾、先易后难、求同存异,才能构建两国共同利益。  无端指责与施压,只能延缓甚至打断这种调整的步伐,最终危及自身。正如孟子所说,“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只有这样,危机后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才可能顺利进行,中美两国的发展才能顺利推进。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