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9.55 KB
  • 2022-04-29 17:20:02 发布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doc

  • 1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目录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2《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7《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4《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0《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36《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43《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48《化工制图》课程教学大纲………………………………………………………………54《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59《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63《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71《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大纲…………………………………………………………77《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81《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88《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97117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专业代码:081102专业方向:化学制药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能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制药及相关部门从事医药、精细化工产品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人才规格: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热爱科学事业,具有刻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掌握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化学制药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化学药物生产工艺与工程设计的方法;具有药物新产品与新工艺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方面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3.掌握一门外语,较为娴熟地运用听、说、读、写、译五项外语专业基本技能。4.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科研,计算机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二、学制与学习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8年内完成学业。三、学分和学位要求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修满174学分方能毕业。修满总学分、学位课程(必修课都是学位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外语考试达到学校规定方能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四、课程设置本专业总学时为2815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82学时、实验教学333学时(按实验学时的1/2计算),共计174学分。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1.通识课程共9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共计804学时,占总学时的28.4%;39学分,占总学分的22.4%。2.专业基础课程共11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共计753.5学时,占总学时26.8%;45学分,占总学分的25.9%。117 3.专业课程共9门:药物化学、化工制图、化学制药工艺、生物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析、微生物学、药剂学共计574.5学时,占总学时20.4%;33.5学分,占总学分的19.2%。4.专业选修课程共25门。学生应选修17门,共计544学时,占总学时19.3%;34学分,占总学分的19.6%,方可毕业。5.公共选修课:至少选修一门文科类课程。总选课程不低于4门,不少于8学分,占总学分的4.6%。五、实践课程工厂见习:6周,计3学分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满三次,计1.5学分。军训:2周,计2学分。创新教育:依照我校的相关规定执行。毕业设计:10周,计8学分。六、科研训练科研训练应与实验教学、工厂见习和毕业论文结合进行。要求学生能独立进行设计性实验,并以论文形式提供实验报告。做毕业论文前进行文献查阅训练,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科研课题,进行实验性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七、课程结构表(见附表一)八、专业教学计划表(见附表二)九、专业选修课开设计划表(见附表三)附表一制药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表学时数百分比(%)学分数百分比(%)通识课程(学位课)79928.43922.4专业基础课程(学位课)753.526.84525.9专业课程(学位课)574.520.433.519.2专业选修课程54419.33419.6公共选修课程1445.184.6实践课程14.58.3总  计2815100174100117 附表二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备注讲授实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通识课程41011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362另有18学时实践410110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24024101104毛泽东思想概论2362另有18学时实践4101105邓小平理论概论3362另有34学时实践4201102思想道德修养(理工)2362另有15学时实践4201104法律基础(理工)23424401101A体育(一)12824401101B体育(二)13624401101C体育(三)13624401101D体育(四)13624501101A大学英语(一)456284/24501101B大学英语(二)472364/24501101C大学英语(三)472364/24501101D大学英语(四)472364/24601102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理工)670704/3小  计39696206专业基础课程2331701A高等数学(一)35242331701B高等数学(二)46842331702大学物理47242331703无机化学69662331704无机化学实验1.54532331705分析化学35432331706分析化学实验2.56842331707A有机化学(一)47242331707B有机化学(二)3543117 附表二(续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备注讲授实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专业基础课程2331708有机化学实验2.56842331709物理化学610862331710物理化学实验1.54832331711仪器分析454183/1小计45630247专业课程2331801药物化学4.554483/32331802化工制图35432331803化学制药工艺学35432331804生物化学454323/22331805化工原理454213/12331806药物合成反应4.554483/32331807药物分析2.536242/12331808微生物学454163/12331809药剂学454243/1小计33.5468213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总学分、总学时)3454448148公共选修课程(总学分、总学时)81442222小计42688实践课程2331601军训22周2周2331602社会实践1.53周暑期2331604工厂实习36周3周3周2331605毕业设计810周10周小计14.5总学时、总学分1742482666117 附表三制药工程专业选修课开课计划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数开课时间选修课程系列A2331301制药工程自动控制232春2331302毒理学232春2331303生理学232秋2331304药事管理与法规232春2331305药物文献检索232春2331306海洋生物制药232秋2331307药理学232秋2331308制药装备与车间设计232秋2331309天然药物化学232秋2331310中药生产工艺学232春2331311药物研究进展232秋2331312反应工程232春2331313化工设计232春系列B2331314专业英语232秋2331315配位化学232秋2331316有机合成设计232秋2331317高等有机化学232春2331318科技论文写作232春2331319环境保护概论232秋2331320中学化学教学研究232秋2331321中学化学实验研究232秋2331322化学教学论232春2331323教育统计学232春2331324多媒体课件制作232秋2331325化学实验创造学232秋注:学生须选修34学分117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96学分:6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无机化学》是化学系制药工程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今后的化学专业理论和实验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课程讲授的内容是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氧化还原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大部分主族元素和部分重要过渡元素的化合物的主要结构、性质和用途。通过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为他们今后各门后继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并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无机化学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本大纲是根据化学系2003年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1999年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重点课程建设时制定的《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并参照1986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工业学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根据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我们确定了本大纲的编写原则和要求是:1.充分考虑与现行全日制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起点适当。内容和水平大体与当前国内外一般无机化学教材的内容相当。力求符合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四项原则。2.内容的选择既适应高等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又适应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既适应当今无机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又适应无机化学课程本身系统讲授的需要,充分体现精选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17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学时环节名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一气体44四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44五酸碱平衡88六沉淀-溶解平衡66七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88十一配合物结构66十二s区元素66十三p区元素(一)1212十四p区元素(二)1212十五p区元素(三)66十六d区元素(一)1010十七d区元素(二)1010复习与考试44总计9696(五)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占10%。2.试卷成绩:期中考试占20%,期终考试占70%。(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四版)高教出版社2001.62.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解疑与思考》(第一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63.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四版)高教出版社2001.64.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第三版)高教出版社1994.4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气体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气体的特性、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2.掌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并能熟练进行有关计算。3.了解气体分子运动论基本概念。4.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117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第二节混合气体○第三节气体分子运动论第四节真实气体*第二章热化学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热力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系统和环境、过程和途径、状态函数及其性质、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热和功等。2.掌握热力学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3.掌握焓、焓变、标准态的概念,学会用标准摩尔生成焓、燃烧焓和键焓进行反应热的计算。4.学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章反应动力学基础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2.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速率系数、反应级数。3.掌握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活化能等概念。4.了解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和活化络合物理论。5.了解元反应、复合反应等基本概念。6.掌握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第二节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第三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第四节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第五节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第四章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含义。2.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3.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4.掌握反应的自发性、熵和熵变的概念,了解熵的影响因素。*5.掌握Gibbs函数概念,会运用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程度。*6.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会用其求算平衡常数。二、教学内容117 第一节标准平衡常数△第二节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四节自发变化和熵○*第五节Gibbs函数第五章酸碱平衡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2.掌握水的离解平衡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pH值,熟练掌握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的互相换算。3.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盐溶液的酸碱平衡,熟练掌握各种解离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4.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概念、熟练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5.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应用。6.掌握酸碱电子理论和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等基本概念。7.掌握配位平衡常数和配合物平衡组成的计算。8.了解配合物取代反应和电子转移反应。9.了解软硬酸碱理论和配合物的稳定性,了解螯合物的特征和特殊的稳定性。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酸碱质子理论概述第二节水的解离平衡和pH△第三节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第四节缓冲溶液第五节酸碱指示剂第六节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第七节配位反应和配位平衡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溶度积的概念和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2.掌握溶度积规则和影响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因素。3.学会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各种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溶解度和溶度积△第二节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第三节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氧化值的基本概念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2.掌握原电池和电池电动势的基本概念。117 3.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掌握奈斯特方程及离子浓度对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介质的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4.根据标准电池电动势求平衡常数;了解标准电极电势与金属活动顺序的关系。5.掌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的方法。6.掌握E-pH图和元素电势图的原理及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电化学电池△第三节电极电势○△第四节电极电势的应用*第八章原子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根据氢原子光谱和Bohr理论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量子化、波粒二象性。2.根据Schrodinger方程和量子数的概念了解氢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掌握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径向分布、角度分布等概念。3.了解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和Slater规则;了解近似能级图等基本概念;理解能级分裂和能级交错现象。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能熟练写出常见元素(1-36)的电子构型。5.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族的划分,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6.掌握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等基本概念和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氢原子结构○第二节多电子原子结构△第三节元素周期律*第九章分子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点、键型和形成条件。2.掌握配位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3.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并能用其解释共价化合物分子的空间构型。4.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用于推测分子空间构型的方法。*5.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分子轨道的构造三原则;掌握第二周期元素双原子分子的轨道能级图、分子轨道中电子排布。6.掌握键级、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矩的概念以及共价键的性质与键参数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价键理论△第二节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第三节分子轨道理论117 第四节键参数第十章固体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晶体结构特征和晶格的类型;掌握晶体的类型和晶格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状况以及各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2.掌握晶体的球密堆积和和半导体的类型。3.掌握金属键理论、金属晶体的结构特征及金属性质与金属键之间的关系。4.掌握离子键本质和离子晶体的特征,半径比规则,晶格能的概念。5.掌握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6.掌握分子晶体的特点,分子的偶级矩和极化率的概念。7.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特性及形成条件,以及它们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8.掌握石墨晶体的结构特点以及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晶格结构和类型第二节金属晶体△第三节离子晶体△第四节分子晶体第五节层状晶体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和配位数的关系、配合物磁性与中心原子价电子层结构的关系。2.掌握配合物的杂化轨道理论,并能用之于解释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异构现象和稳定性。3.掌握晶体场理论,用中心金属d轨道的分裂解释配合物的光谱,用高、低自旋型配合物解释配合物的磁性,用晶体场稳定化能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4.了解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第二节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第十二章s区元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存在、制备、用途之间的关系。2.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化物、各种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学会应用离子势规则判断金属氢氧化物的酸碱性。3.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盐类及其性质。4.掌握锂、铍的特殊性和对角线规则。二、教学内容第一节s区元素概述第二节s区元素的单质△第三节s区元素的化合物117 ○第四节锂、铍的特殊性对角线规则第十三章p区元素(一)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p区元素结构特征和P区元素在周期性变化上的某些特殊性、第二周期p区元素元素的特殊性、惰性电子对效应。2.掌握硼的缺电子原子的结构特点、乙硼烷的结构和三中心二电子键、硼单质和硼的含氧化合物、卤化物和氮化物的性质和反应。3.掌握铝的制备方法。4.掌握碳、硅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掌握硅和硼的相似性。5.掌握锡、铅的单质的性质及用途,掌握锡、铅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p区元素概述△第二节硼族元素△第三节碳族元素第十四章p区元素(二)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氮和磷单质以及它们的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2.掌握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递变规律。3.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制备、性质和用途。4.掌握单质硫、硫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氮族元素△第二节氧族元素第十五章p区元素(三)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掌握它们性质上的递变规律。2.掌握卤素互化物和多卤化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3.了解稀有气体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结构特点。4.掌握p区元素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中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的递变规律。5.掌握P区元素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含氧酸阴离子的结构,含氧酸的强度和氧化还原性及其变化规律。6.掌握p区元素含氧酸盐的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和氧化还原性及其变化规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卤素*第二节稀有气体○第三节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第十六章d区元素(一)117 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的特点、原子半径、氧化态、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水合离子的颜色等过渡元素的特征。2.掌握过渡元素钛、钒、铬和锰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以及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3.了解钼、钨的化学性质和同多酸、杂多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4.掌握铁、钴、镍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5.了解铂系元素的单质和铂、钯的重要化合物。*6.了解金属羰基配合物、不饱和烃配合物和金属簇状化合物的结构、成键方式和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d区元素概述第二节钛、钒△第三节铬、钼、钨多酸型配合物△第四节锰△第五节铁、钴、镍*第六节铂系元素简介*第七节金属有机化合物*第十七章d区元素(二)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铜族和锌族元素单质的存在、冶炼、性质和用途。2.掌握铜族和锌族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3.掌握Cu(I)、Cu(II);Hg(I)、Hg(II)之间的相互转化。4.掌握IA和IB;IIA和II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铜族元素△第二节锌族元素*第十八章f区元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稀土元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电子构型与性质的关系。2.掌握镧系收缩和镧系收缩的影响。3.了解镧系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4.了解锕系元素和钍、铀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5.了解核结构、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镧系元素△第二节锕系元素第二节核化学简介117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学时54学分3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而且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学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应用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分析化学》课程要求以及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本大纲选编的内容是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注有“Δ”为重点内容,“O”为难点内容,“*”为自学内容。(四)实践环节本课程内不涉及实践环节,另有专门的实验课与之配套。(五)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授课内容学时一绪论1二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5三滴定分析概论2四酸碱滴定法10五沉淀滴定法2六络合滴定法8七氧化还原滴定法8八重量分析法6九吸光光度法6十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4十一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2总计54117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及课堂练习,占10%,。2.试卷成绩: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70%3.综合考试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分析化学》,第五版,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分析化学》,林树昌、胡乃非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与分类。2.了解误差的意义和误差的表示方法。3.掌握有效数字的表示和运算规则。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分析化学的进展化学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分析化学的进展第三节定量分析中的误差Δ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第四节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Δ平均偏差Δ标准偏差Δ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疑数据的取舍第五节误差的传递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Δ有效数字Δ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第二章滴定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2.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熟练掌握有关浓度的换算和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滴定分析概论第二节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滴定分析分类滴定反应条件第三节标准溶液第四节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Δ物质的量浓度Δ滴定度117 第五节活度与活度系数第六节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Δ被测物的物质的量nA与滴定剂的物质的量nB的关系被测物百分含量的计算第三章酸碱滴定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进一步理解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的实质以及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等基本概念。2.了解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和用质子理论处理酸碱平衡。3.掌握各种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缓冲范围、缓冲容量的概念及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4.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5.理解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值的变化规律(滴定曲线),掌握正确选择指示剂的方法。6.掌握酸碱滴定分析有关的计算。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离解平衡第二节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Δ分布系数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Δ质子条件Δ一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多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Δ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计算Δ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第四节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Δ指示剂法*电位滴定法第五节一元酸碱的滴定Δ强碱滴定强酸Δ强碱滴定弱酸强酸滴定弱碱第六节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碱的滴定多元酸的滴定混合酸的滴定多元碱的滴定第七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第八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基准试剂配制与标定第九节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第十节终点误差第十一节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物质的酸碱性与溶剂的关系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非水滴定的应用第十二节*线性滴定法简介第四章沉淀滴定法一、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掌握沉淀滴定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示例。117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Δ摩尔法Δ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电位滴定法第五章络合滴定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络合物平衡体系中的形成常数和离解常数,逐级形成常数和逐级离解常数,积累形成常数和积累离解常数,总形成常数和总离解常数的意义。2.了解副反应对络合平衡的影响和络合物表观稳定常数的意义。3.掌握乙二胺四乙酸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掌握络合滴定条件。4.掌握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熟悉几种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的性能和选用条件。5.掌握络合滴定的有关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及其稳定性胺羧络合剂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第三节外界条件对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EDTA的离解平衡ΔOEDTA的酸效应、干扰离子效应及EDTA副反应系数ΔO金属离子的络合效应、水解效应及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第四节Δ滴定曲线第五节金属指示剂及其它指示终点的方法Δ金属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六节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用控制酸度的方法用掩蔽与解蔽的方法预先分离用其它络合剂滴定第七节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运用能斯特公式计算电极电位。2.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各种因素,包括影响反应方向,反应次序和反应速度等因素,从而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使氧化-还原反应趋向完全。3.掌握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绘出滴定曲线,从而选择适当的指示终点的方式。4.熟悉几种常用的氧化-还原分析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等分析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条件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Δ条件电极电位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17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速度和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第四节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Δ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检测终点的方法第五节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第六节Δ高锰酸钾法第七节Δ重铬酸钾法第八节Δ碘法第九节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铈量法溴酸钾法第十节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第七章重量分析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进一步理解沉淀理论的基本概念,沉淀溶解度,溶度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络合效应、酸效应等有关计算。2.理解晶体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掌握沉淀条件的选择。3.熟悉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Δ对沉淀形式的要求Δ对称量形式的要求沉淀剂的选择第三节沉淀完全的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的因素沉淀平衡溶度积Δ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第四节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共沉淀后沉淀获得纯净沉淀的措施第五节沉淀的形成与沉淀的条件沉淀的形成Δ沉淀条件的选择第六节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第七节重量分析的计算和应用示例第八章光度法一、基本要求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朗伯比耳定律和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2.理解金属离子与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和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掌握选择显色反应的一般原则。3.学会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4.学会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光度法基本原理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Δ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耳定律偏离比耳定律的因素117 第二节比色法及光度计的基本部件第三节显色反应及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显色反应的选择显色条件的选择显色剂三元络合物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特性简介第四节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Δ入射光波长的选择Δ参比溶液的选择Δ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第五节光度法的应用高含量组分的测定—视差法多组分分析光度滴定离解常数的测定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第九章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2.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从而选择适当的分离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沉淀分离法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共沉淀分离法第二节溶剂萃取分离法分配系数分配比和萃取效率分离因数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有机物的萃取分离第三节层析分离法纸层析薄层层析法第四节离子交换分离法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法应用示例离子交换层析法第十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不同状态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方法。2.了解分解各种试样所用的溶剂、溶剂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分解试样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试样的采取与制备取样的基本原则取样操作方法湿存水的处理第二节试样的分解无机物的分解有机物的分解第三节测量方法的选择第四节分析结果准确度的保证和评价117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126学分7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有机化学是化学各专业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它是与人们生活、教育、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也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为本专业学生今后学习后继课程例如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制药工艺学、医学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以及今后我国药物研究的发展而制定的。(三)大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和芳烃的性质和制备;2)掌握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含其它杂原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3)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萜、甾族化合物的性质;4)掌握共价健、芳香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立体化学等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理论,能应用这些理论来解释有机化学中的各种现象。(四)实践环节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为有机化学实验,单独作为一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具体内容见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17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环节课时内容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一绪论66二烷烃和环烷烃66三立体化学基础88四卤代烃88五醇和醚88六烯烃88七炔烃和二烯烃66八芳烃88九羰基化合物1010十酚和醌66十一羧酸和取代羧酸1010十二羧酸的衍生物1010十三有机含氮化合物1010十四杂环化合物88十五周环反应66十六糖类44十七类脂44总计126126(六)考核办法和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查(比例20%)、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10%)2.试卷成绩:比例(70%)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试卷成绩´7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有机化学》,(第五版)倪沛洲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参考书:1.《有机化学》(第二版),胡宏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邢其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的常见的几种表示方法。2.掌握杂化轨道理论。3.熟练掌握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原理和应用。4.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17 5.了解有机酸碱的概念。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凯库勒结构式、△离子键和共价键、现代共价键理论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分离和提纯、元素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经验式的确定和分子式的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按官能团分类、按碳架分类第五节 有机酸碱的概念勃朗斯德酸碱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二、教学内容1.熟练掌握烷烃和环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和构造异构。2.熟练掌握乙烷和取代乙烷和环烷烃的构象。3.熟练掌握烷烃和环烷烃构象的几种表示方法。4.掌握烷烃的沸点和熔点的比较方法。5.掌握烷烃的自由基反应和其历程6.了解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同系列和构造异构△同系列和同系物、烷烃的构造异构体和环烷烃的构型异构第二节 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环烷烃的命名第三节 烷烃的结构第四节 烷烃的构象○△乙烷的构象、△○丁烷和取代乙烷的构象、环丙烷和环丁烷的构象、环戊烷的构象、○△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六员环以上脂环烃的构象、○二环烷烃的构象第五节 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分子间作用力、△沸点、△熔点、密度、溶解度、波谱性质。第六节 化学性质△氧化和燃烧、热解反应、△卤代反应、环烷烃与开链烷烃相似的化学性质、△环丙烷和环丁烷的开链反应、二环和多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 立体化学基础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手性的判断。2.熟练掌握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117 3.熟练掌握对映异构体命名。4.掌握外消旋体,内消旋体,左旋体,右旋体,非对映体的概念。5.了解对映异构体的合成和化学。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和手性、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构型的命名、对映异构体的物理性质、△外消旋体、△非对映异构体和内消旋体、△○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第二节 对映异构体的合成和化学手性中心的产生、△外消旋体的拆分、对映异构体与手性试剂和非手性试剂、手性分子在反应中的立体化学第四章 卤代烃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亲核取代反应的类型和历程和影响因素。2.熟练掌握消除反应的类型和里程和立体化学。3.掌握消除和取代的竞争。4.掌握卤代烃的活性和命名。5.了解有机氟化物。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分类。命名。第二节 卤代烃的结构第三节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第四节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还原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形成第五节 多卤代烃和有机氟化物。第五章 醇和醚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醇的系统命名法,结晶醇的概念和醇的光谱性质。2.熟练掌握醇的成酯反应和历程,二元醇的氧化反应和重排反应。3.熟练掌握醇的制备和逆合成法。4.了解醇的其它性质。5.掌握醚的命名和自动氧化反应6.掌握醚的醚键断裂反应规律和醚的制备7.掌握环醚的开环反应和环氧化物的制备8.了解硫醇和硫醚的命名和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醇△醇的分类和命名、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117 一元醇的氢氧键断裂的反应、碳氧键断裂反应、△醇的成酯反应、醇的氧化和脱氢反应、△二元醇的氧化反应、△○二元醇的频哪醇重排反应、由烯烃制备醇、卤代烃的水解制备醇、△格氏试剂法制备醇第二节 醚和环氧化物△醚的分类和命名、醚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醚的氧盐的形成、△○醚键的断裂、醚的自动氧化、△醚的制备、冠醚、环氧化物的结构、△环氧化物的反应、硫醇和硫醚的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六章 烯烃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烯烃的顺反命名和烯烃的系统命名法。2.掌握亲电加成反应。3.掌握烯烃的自由基加成,硼氢化氧化和氧化反应。4.掌握烯烃的制备。5.熟练掌握烯烃加成的马氏规则及其应用。6.了解烯烃的其它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1烯烃的结构第二节 烯烃的同分异构构造异构、△顺反异构第三节 烯烃的命名△第四节 烯烃的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和密度、波谱性质第五节 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反应、△自由基加成反应、△硼氢化氧化反应、△氧化反应、△a-氢的卤代、△聚合反应第六节 烯烃的制备△炔烃的还原、△醇的脱水、△卤代烃的脱卤化氢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炔烃的命名和二烯烃的命名和烯炔的命名。2.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和制备。3.掌握二烯烃的D-A反应和亲电加成反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炔烃△炔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炔烃的物理性质、△炔烃的化学性质、△炔烃的制备第二节 二烯烃△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聚集二烯烃、△乙烯型和烯丙型卤代烃、第八章 芳烃一、教学基本要求117 1.掌握芳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2.熟练掌握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和其历程。3.熟练掌握一取代苯的亲电取代活性和定位规律及其应用。4.掌握苯的侧链氧化和卤代反应。5.了解芳烃的其它化学性质。6.掌握萘和其它稠环化合物的命名7.掌握萘的化学性质8.熟练掌握休克尔规律及其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苯及其同系物苯的结构、△苯衍生物的同分异构.命名和物理性质、△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其机理、△○一取代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活性和定位规律、苯的其它反应、△烷基苯的侧链氧化反应、卤代芳烃、生物体内的芳烃的反应第二节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稠环芳烃、萘的结构、△萘的化学性质、联苯、非苯芳烃。△○休克尔规则第九章 羰基化合物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醛酮的命名。2.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3.熟练掌握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羟醛缩合、卤仿反应。4.掌握醛酮的魏悌希反应、安息香缩合反应。5.了解醛酮的其它化学性质。6.掌握醛酮的制备7.掌握不饱和醛酮的化学性质8.了解不饱和醛酮的结构和醌类化合物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醛酮的结构和命名醛酮的结构、醛酮的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第二节 醛酮的物理性质。第三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羟醛缩合反应和卤仿反应、醛酮氧化和还原反应、△醛酮的魏悌希反应和安息香缩合反应第四节 醛酮的制备醇的氧化、由烯烃和炔烃制备、由芳烃制备、△罗森孟德还原法、△傅克反应、△傅瑞斯重排反应、△瑞穆-梯曼反应、△盖特曼-柯赫反应。第五节 不饱和醛酮不饱和醛酮的结构、△不饱和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麦克尔加成反应、△狄尔斯-阿尔特反应、烯酮烯键的加成反应、羰基和氨的衍生物的加成、△117 1,4-加成和1,6-加成第九章 酚和醌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酚和醌的命名。2.掌握酚的Fries、Claisen和Reimer—Timann反应。3.掌握酚的实验室和工业制备方法。4.掌握对苯醌的反应。第一节 酚△酚的结构和命名、酚的物理性质、△酚的酸性、△傅瑞斯重排反应、△克莱森重排反应、酚的显色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和亚硝化反应、△傅克反应、△瑞穆梯曼反应、酚的氧化反应、△○酚的制备第二节 醌△醌的结构和命名、醌的物理性质、△○醌的制备第十一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羧酸的分类和命名。2.了解羧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3.熟练掌握羧酸的酸性和羧酸的化学性质。4.掌握羧酸的腈水解法和格氏试剂法和丙二酸酯合成法。5.掌握卤代羧酸的制备。6.掌握羟基酸的制备和脱水反应7.掌握酚酸的制备8.掌握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9.掌握多肽命名、端基测定和多肽的合成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 羧酸的物理性质第三节 羧酸的结构和酸性第四节 羧酸的化学性质成盐反应、△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还原反应、△a-H的反应、△脱羧反应、△○二元羧酸的热解反应第五节 羧酸的制备△氧化法、△腈水解法、△格氏试剂法、△丙二酸酯法、不饱和羧酸的制备第六节 取代羧酸卤代酸在稀碱溶液中的反应、△羟基酸的脱水反应、△羟基酸的脱羧反应、羟基酸的制备、酚酸第十二章 羧酸的衍生物一、教学基本要求117 1.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2.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3.熟练掌握酯的水解、羧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还原反应、酯的缩合反应、达参反应和霍夫曼降级反应。4.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其它反应。5.了解羧酸衍生物的制备。6.熟练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7.熟练掌握丙二酸酯合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结构、△命名第二节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第三节 羧酸衍生物是化学性质△水解反应、醇解反应、氨解反应、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还原反应、△酯的缩合反应、△达参反应、△酰胺的特性第四节 羧酸衍生物的制备由羧酸制备、由碳酸衍生物间的相互转化、△由酮肟重排制备酰胺第五节 乙酰乙酸乙酯△酮式-烯醇互变异构、△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在合成上的应用第六节 △○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七节 碳酸衍生物脲、胍第十三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胺的分类和命名。2.了解胺的结构和物理性质。3.熟练掌握胺的碱性、酰化和磺酰化反应。4.了解胺的其它化学性质。5.掌握胺的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腈和酰胺的还原、还原氨化、加布瑞尔、曼尼希合成法。6.掌握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命名7.熟练掌握芳香族重氮盐的取代反应和偶联反应8.掌握重氮甲烷的化学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胺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 胺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第三节 胺的反应碱性和铵盐的形成、烃基化、酰化和磺酰化、亚硝化、△苯环上的取代反应第四节 胺的制备117 氨或胺的烃化、△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腈和酰胺的还原、△还原氨化、△霍夫曼降级、△○加布瑞尔合成法、△○曼尼希合成法、第五节 季铵盐和季铵碱季铵盐、季铵碱第六节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芳香重氮盐的取代反应还原反应和△偶联反应、偶氮化合物、△重氮甲烷的化学性质第十四章 杂环化合物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杂环分类和命名。2.掌握部分六员杂环化合物,特别是吡啶的化学性质。3.了解六员杂环化合物的物理。4.了解五员杂环的物理性质。5.掌握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酸碱性和化学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 六员杂环化合物吡啶的结构碱性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氧化和还原反应、△喹啉和异喹啉、含氧六员杂环、含两个杂原子的六员杂环第三节 五员杂环化合物呋喃噻吩和吡咯的结构△酸碱性和化学反应、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员杂环、吲哚和嘌呤第十五章 周环反应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周环反应的类型和各自的机理。2.掌握周环反应的意义。第一节 电环化反应电环化反应的机理和意义。第二节 环加成反应环加成反应的机理和意义。第三节 σ-迁移反应σ-迁移反应的机理和意义。第十六章 糖类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单糖的结构、构型和构象。2.掌握单糖的成苷、氧化、还原等反应。3.掌握二糖的结构、构型和构象和二糖结构的推测。4.了解多糖性质。117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单糖糖的开链结构和构型、△○糖的环状结构和构象、△单糖的成苷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含氮试剂的反应、磷酸酯的形成、△环状缩醛的形成、碱性条件下的反应、酸性条件下的脱水第二节 二糖和多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蔗糖、环糊精、多糖第十七章 类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萜的异戊二烯规则和萜的分类与划分。2.了解常见萜的举例。3.掌握甾族化合物的基本框架和编号。4.了解甾族化合物的其它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油脂、磷脂和腊第二节 萜类化合物△异戊二烯规律、△萜的分类和划分、单萜类化合物、倍半萜和二萜类举例、三萜和四萜类举例第二节 甾族化合物基本骨架、基本骨架的编号、命名、甾族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与分析举例117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108学分6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物理化学作为化学的理论基础,是研究化学运动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把化学领域各个现象联系起来,对其中的一般规律性予以更深刻、更本质的探讨。它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还在于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来指导实践。药学科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及致病体相互作用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药物的需求也日益增强,除治病外,要求增进健康、益寿延年,因此对药物的品种、数量要求多,药品更新换代周期短。新药设计、药物合成路线选择、工艺条件确定、反应速率及机理确定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药物剂型的设计与研制,药物在储藏中的稳定性及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等都与物理化学密切相关。物理化学已渗透到药学的各个领域,为药学后续课及专业需要建立必要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的。(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在大纲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以增强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表面化学、胶体五大部分,共八章。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讲授内容应分清主次,在注重系统性的原则下,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胶体的大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学而达到教学要求。习题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物理化学实验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不属于本教学大纲的范围。(四)实践环节(略)117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时学环节名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绪论11一热力学第一定律1313二热力学第二定律1818三化学平衡88四相平衡1212五电化学1616六化学动力学1616七表面化学1212八胶体1212总  计108108(六)考核办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占10%)2.期中成绩:占20%。3.试卷成绩:占70%。4.综合考核成绩:10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物理化学》(第五版),侯新朴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6月。参考书:1.物理化学》(第三版),上海师大等五校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2.《物理化学》(第四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孙得坤,沈文霞、姚天扬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二、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物理化学的内容和特点2.了解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二、教学内容1.物理化学的内容和任务2.物理化学在化学和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3.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教学基本要求1.使学生正确理解热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体系、环境、状态、功、热、变化过程等。117 2.必须使学生理解热(Q)、功(W)与内能(U)这三者的区别与联系。3.掌握状态函数的意义及其全微分性质。4.掌握内能(U)和焓(H)都是体系的状态函数。5.熟练掌握可逆过程和最大功的概念6.熟练的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容、等压与绝热过程中DU、DH、Q和W。7.能熟练地应用生成焓、燃烧焓来计算反应热。8.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与赫斯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关系,会应用赫斯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二、教学内容§1.1热力学概论一、热力学二、化学热力学三、热力学的方法和局限性§1.2热力学基本概念一、体系和环境二、体系的性质三、热力学平衡态△四、状态函数与状态方程五、过程和途径△六、热和功§1.3热力学第一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二、内能△三、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1.4可逆过程与体积功△一、体积功○二、不同过程的体积功三、可逆过程§1.5焓△一、焓的定义和物理意义△二、Qp和H的关系§1.6热容一、热容的一般概念△二、等压热容(CP)与等容热容(CV)△三、CP与CV的关系四、热容与温度的关系§1.7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理想气体117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实际气体§1.8热化学基本概念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二、反应进度三、热化学方程式§1.9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一、赫斯定律△二、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rHm△三、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rHm四、由键焓估算△rHm五、离子摩尔生成焓六、溶解热与稀释热△七、不同温度的△rHm—基尔霍夫定律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一切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2.了解卡诺循环的意义以及理想气体在诸过程中热、功的计算。3.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定理的联系。4.理解熵函数的概念和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5.理解并熟记热力学函数S、G、F的定义及各热力学函数的关系。6.理解每一热力学函数只有在各自特定条件下,才能作为过程方向与限度的判据,掌握用△S和△G来判别变化的方向和限度。7.较熟练地应用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8.较熟练地计算一些简单过程中的△S、△H和△G。9.了解熵的统计意义和热力学第三定律,明确规定熵值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10.初步了解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关于熵流、熵产生等基本概念。11.理解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的意义,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了解化学势判据。12.理解化学势的标准态的概念,较熟练地掌握气体、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的表示式并理解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的标准态有什么不同。二、教学内容§2.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一、自发过程具有方向的单一性和限度二、自发过程的不可逆性三、自发过程具有做功的能力§2.2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克劳修斯的表述二、开尔文的表述§2.3卡诺循环117 △一、卡诺循环二、热机效率§2.4卡诺定理一、卡诺定理的内容二、卡诺定理的推论§2.5熵△一、熵的导出△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克劳修斯不等式三、熵增原理§2.6熵变的计算△一、等温过程中熵变的计算△二、变温过程中熵变的计算三、化学反应过程的熵变§2.7熵函数的物理意义一、熵是体系混乱度的度量二、熵与概率§2.8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一、热力学第三定律二、规定熵§2.9吉布斯能、亥姆霍兹能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联合表达式△二、亥姆霍兹能△三、吉布斯能四、自发变化方向和限度的判据§2.10△G的计算△一、理想气体等温变化中的△G△二、相变过程中的△G化学变化的△rGo§2.11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一、热力学基本关系式△○二、麦克斯韦关系式○三、△G与温度的关系式—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2.12非平衡态热力学简介一、开放体系、非平衡态二、熵流、熵产生和耗散结构三、熵与生命§2.13疏水相互作用一、疏水相互作用117 二、从热力学角度对疏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2.14偏摩尔量与化学势△一、偏摩尔量△二、化学势§2.15化学势的标准态及其表达式△○一、气体的化学势△○二、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第三章化学平衡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推导、意义及其应用。2.理解标准生成自由能概念和反应过程△rGom的意义,能根据标准热力学函数的表值计算平衡常数。掌握△rGom=-RTlnK0的有关计算,如何由△rGom估计反应的可能性。3.熟练掌握气相反应的Kop、Kp、Kx、Kc和Kf间的关系,复相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应用。4.了解从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推导反应等压方程式的思路及有关该方程的的计算。5.掌握一些因素(温度、压力、惰性气体等)对平衡的定量影响。6.了解反应耦合原理、生物能力学的基本内容。二、教学内容§3.1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3.2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与平衡常数△一、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二、标准平衡常数§3.3平衡常数的表示法△一、气体反应平衡常数二、液相反应平衡常数三、有纯态凝聚相参加的理想气体反应§3.4平衡常数的测定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一、平衡常数的测定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3.5标准状态下反应的吉布斯能变化及化合物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能△一、标准状态下反应的吉布斯能变化△二、化合物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能§3.6温度对平衡的影响△一、化学反应的等压方程式△二、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3.7其它因素对平衡的影响△一、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二、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17 §3.8反应的耦合一、反应耦合原理二、生物体内的化学平衡第四章相平衡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概念,了解相律的推导方法,掌握其物理意义和在相图中的应用。2.掌握克拉贝龙、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的推导及其应用。3.了解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4.根据相图绘制步冷曲线,或者根据步冷曲线绘制简单的相图。5.能应用相律来说明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并能根据分析体系在不同过程中所发生相变化的情况。6.在双液系中以完全互溶的双液系为重点了解其p-x图和T-x图,了解蒸馏和精馏的基本原理。7.在二组分液固体系中,以简单低共熔物的相图为重点,了解相图的绘制及其应用。8.对三组分体系,了解水盐体系相图的应用。了解相图在萃取过程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4.1相律一、相△二、物种数和组分数三、自由度△○四、相律的推导§4.2单组分体系一、水的相图△二、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4.3完全互溶双液体系△一、理想的完全互溶双液体系△二、杠杆规则三、非理想的完全互溶双液体系四、蒸馏与精馏§4.4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的双液体系△一、部分互溶的双液体系二、完全不互溶的双液体系§4.5二组分固-液体系相图△一、简单低共熔相图:相图绘制、相图分析、杠杆规则二、生成化合物的相图三、有固熔体生成的相图§4.6三组分体系体系的相平衡117 一、等边三角形组成表示法二、三组分水盐体系三、部分互溶的三液体系第五章电化学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溶液的迁移情况。2.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3.掌握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的内容,并会应用离子独立运动定律解决一些问题。4.掌握电导测定的重要应用。5.了解迁移数与摩尔电导率、离子迁移率之间的关系。6.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主要是离子氛的概念)。7.理解离子活度,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8.掌握并会应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9.掌握电池过程的热力学函数的改变量△rG、△rH、△rS与电功、电动势的关系。10.了解电动势产生的原因。了解盐桥的作用。熟悉电极电势的一套的符号惯例。11.能熟练地从所给电池、电极写出电池反应与电极反应,并能计算其电动势。12.能熟练地根据所给化学反应设计出电池。13.掌握电极电势与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14.了解电动势测定的应用。15.理解浓差电池产生的机理。16.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及其用途。17.理解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极化的分类。了解过电势概念及其在电解中的作用。18.理解塔菲尔公式各项的物理意义。19.理解金属析出、分离和同时析出的原理,能计算一些简单的电解分离问题。二、教学内容§5.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二、法拉第定律△三、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5.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一、电导△二、电导率△三、摩尔电导率△四、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的计算五、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六、离子独立运动定律§5.3电导测定及其应用一、电导的测定117 △二、电导测定的应用§5.4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一、溶液中强电解质的平均活度与平均活度系数二、离子强度○三、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5.5原电池一、化学反应与电池二、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三、电池的书写方式§5.6电池电动势的产生一、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二、液体接界电势与盐桥§5.7电池电动势的测定一、对消法(补偿法)测定电池电动势的原理二、标准电池§5.8可逆电池的热力学一、由可逆电池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rGm△二、由电动势E及其温度系数计算电池反应的△rSm和△rHm△三、计算电池可逆放电反应过程的热△四、可逆电池电动势E与电池反应中各物质活度的关系§5.9电极电势一、标准氢电极二、任意电极的电极电势△三、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四、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5.10电极的类型△一、第一类电极△二、第二类电极△三、第三类电极四、第四类电极§5.11浓差电池一、单液浓差电池二、双液浓差电池§5.12电动势测定的应用一、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二、求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o△三、求难溶盐的活度积△四、测定溶液的pH值117 △○五、测定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o及离子平均活度系数g±六、电势滴定§5.13电极的极化和过电势一、分解电压○二、电极的极化作用三、过电势和极化曲线的测定§5.14生物膜电势简介一、细胞膜和膜电势二、膜电势在生理医学上的研究应用第六章化学动力学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基元反应,熟悉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法。掌握简单反应的动力学方程。3.了解反应级数的实验测定法。4.对复杂反应(对峙、平行及连串反应),要掌握其各自的特点并能对其中比较简单的反应能写出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微分式。5.了解速决步,稳态法及平稳浓度法在处理速率方程中的作用。6.了解链反应的特征与爆炸反应的处理。7.理解活化能概念,掌握活化能计算及其对反应速率影响。8.掌握碰撞理论与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要求及公式推导的思路,并能对两个理论进行比较,会计算一些简单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弄清楚几个能量的物理意义及相互联系。9.了解溶液中反应的特点及笼效应的含义,了解溶剂对反应速率影响。10.了解光化学反应的特点及量子产率的计算。11.了解催化反应的特点和常见的催化反应的类型。12.了解快速反应常见的测试方法及弛豫时间。二、教学内容§6.1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其测定一、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二、反应速率的测定§6.2基元反应与反应分子数一、计量方程与机理方程△二、基元反应与总包反应△三、反应分子数§6.3反应速率方程与反应级数△一、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二、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级数§6.4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一、一级反应117 △二、二级反应△三、零级反应四、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比较§6.5反应级数的测定一、积分法二、微分法三、半衰期法§6.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一、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二、活化能△三、药物贮存期预测§6.7典型的复杂反应○一、对峙反应○二、平行反应○三、连续反应○四、链反应§6.8光化反应一、光化反应的特点二、光化学定律三、量子产率四、药物对光稳定性§6.9反应机理的确定一、反应机理确定二、确定反应机理的步骤○三、Br2和H2的气相反应机理的确定§6.10溶液中的反应一、笼效应二、影响溶液中反应速率的因素§6.11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二、催化剂的基本特征△三、催化剂的催化机理§6.12酸碱催化一、专属酸碱催化和广义酸碱催化二、广义酸催化反应的机理三、广义碱催化反应的机理§6.13酶催化一、酶催化剂的特点117 △○二、酶催化反应的机理§6.14碰撞理论一、碰撞理论的基本假定△○二、碰撞理论§6.15过渡态理论一、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假定△○二、过渡态理论§6.16快速反应的研究技术一、快速混合法二、化学弛豫法第七章表面化学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2.了解附加压力与表面曲率的关系,学会使用杨—拉普拉斯公式。3.了解蒸气压与表面曲率的关系,学会使用开尔文公式,会用这个基本原理来解释一些常见的表面现象。4.掌握液—液、液—固界面的铺展与润湿情况,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5.理解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的表示形式,各项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及作简单计算。6.了解表面活性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用途。7.了解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8.理解气—固表面的吸附本质及吸附等温线的主要类型。9.掌握兰格缪尔吸附理论的要点;了解BET公式的应用。二、教学内容§7.1表面吉布斯能和表面张力△一、表面吉布斯能△二、表面张力△○三、表面的热力学关系式§7.2曲面的附加压力与蒸气压△一、曲面的附加压力△二、曲面的蒸气压三、亚稳状态和新相的形成§7.3润湿与铺展△一、固体的润湿△二、液体的铺展§7.4溶液的表面吸附一、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二、吉布斯吸附等温式三、表面活性物质在吸附层的定向排列117 §7.5不溶性表面膜一、表面压及其测定二、不溶性表面膜的应用§7.6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三、表面活性剂的几种重要作用四、润湿作用。增溶作用。乳化作用。起泡作用。洗涤作用。§7.7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一、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二、吸附等温线三、弗仑因德立希吸附等温式△○四、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兰格缪尔等温式○五、多分子层吸附理论—BET公式§7.8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一、吸附特点二、吸附量的测定三、吸附等温线第八章胶体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2.了解溶胶的一般制备与净化方法。3.了解溶胶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与电学性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对胶体进行粒度大小、带电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并应用于实践。4.了解胶团的结构及胶体的稳定性与聚沉作用,会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5.了解乳状液的种类、乳化剂的作用以及在工业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6.了解大分子溶液性质及大分子化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测定方法。7.了解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及唐南平衡的机理。8.了解凝胶的性质。二、教学内容§8.1分散体系分类及其基本特性一、分散体系的分类二、基本特性§8.2溶胶的制备与净化一、溶胶的制备二、溶胶的净化§8.3溶胶的动力性质一、布朗运动117 △二、扩散和渗透现象△三、沉降和沉降平衡四、超离心力场下的沉降§8.4溶胶的光学性质△一、光的散射二、光的吸收三、溶胶粒子大小的测定§8.5溶胶的电学性质一、电动现象二、溶胶粒子表面电荷的来源△○三、双电层理论四、电泳测定§8.6胶体的稳定性△一、胶团的结构△二、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三、胶体稳定性理论—DLVO理论简介§8.7乳状液、泡沫和气溶胶一、乳状液二、泡沫三、气溶胶§8.8大分子化合物结构及平均摩尔质量一、大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二、大分子化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8.9大分子溶液的流变性一、流体的粘度二、流变曲线与流型§8.10大分子化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测定一、渗透压法二、离心沉降法三、粘度法§8.11大分子电解质溶液一、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分类二、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电性三、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粘度特性△四、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唐南平衡与渗透压§8.12凝胶一、凝胶的分类二、凝胶的性质117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化学、制药工程学时54+18学分4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仪器分析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一门科学,是表征和量测的科学。是我们从事化学工作的同志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而且可以把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精密细致地进行科学实验地技能技巧,为将来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学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掌握一些常见光谱仪器原理、方法及基本操作技术(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质谱分析等)。(2)掌握一些常见电化学仪器原理、方法及基本操作技术(电位分析、库仑分析、电解分析、极谱分析等)。(3)掌握一些常见色谱仪器原理、方法及基本操作技术(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色谱)。(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本大纲选编的内容是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注有“∆”为重点内容,“O”为难点内容,“*”为自学内容。(四)实践环节本课程内有丰富的仪器分析试验内容,包含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以及色谱分析等基本仪器分析内容。(五)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实验小计(一)绪论101(二)光学分析法26834(三)质谱法303(四)电化学分析法11617(五)色谱分析法13417总计541872(六)实验项目详见《仪器分析实验》(18学时)课程教学大纲1.混合物中锰、铬含量的同时测定。2.原子发射测定水泥中镁、铝等元素。3.原子吸收试样中铜的含量测定。117 4.自来水中氟含量的测定。5.单扫描极谱法测定铅和镉。6.气相色谱法对混合物组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七)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及课堂练习,占10%2.试卷成绩:期中考试占15%,,期末考试占60%3.实验成绩:实验成绩占15%4.综合考试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仪器分析教程》,北大化学系仪分教学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参考书:1.《21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2.《仪器分析》,赵藻潘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仪器分析原理》,方惠群史坚倪君蒂,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仪器分析与分析化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了解仪器分析研究的对象和仪器分析的发展方向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第二节仪器分析方法第三节仪器分析发展概况第二章光学分析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光学分析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构、实验原理以及主要用途2.了解光学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其适于研究的对象3.区分这些光学分析方法之间的异同4.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与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以及仪器工作过程以及原理。5.熟悉单色器的种类,以及各自的色散分光原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6.理解分子光谱分析(红外、核磁、紫外、荧光)分析的原理以及仪器工作原理7.正确区别各种光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异同点,理解它们之间异同的原因,并能够根据被测对象的不同正确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要点:波粒二象性,电磁波谱,辐射能的性质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原子光谱项,能级117 第二节光学分析法的分类要点:光谱法与非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法,散射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原子光谱的产生,∆谱线强度,O谱线的自吸与自蚀仪器装置光源(直流电弧、交流电弧、高压电火花、ICP),分光仪(棱镜分光、∆光栅分光,∆色散率,分辨率∆),检测器,光电倍增管分析方法光谱定性分析,∆光谱半定量分析,∆光谱定量分析,∆内标法,O摄谱法光谱定量分析第三节原子吸收光谱法要点: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峰值吸收的测量,∆锐线光源,仪器(∆光源,∆原子化系统,∆单色器)定量分析方法(∆标准加入法),∆干扰及其消除方法,∆灵敏度及检测限原子荧光光谱法第四节分子光谱概述要点:类型,光谱吸收曲线化合物电子光谱的产生∆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O吸收带,∆溶剂效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组成部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O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定性分析,∆计算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吸收波长的经验规则,O有机化合物构型和构象的确定,定量分析,O双波长分光光度分析混合物,∆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第五节红外光谱法要点: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双原子分子的振动,∆简正振动,∆基本振动的理论数的计算,影响吸收峰强度的因素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官能团和指纹区,O主要基团的特征吸收峰,O∆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红外光谱仪∆基本组成,O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试样的制备红外光谱法的应用第六节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要点:O核的自旋运动,O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核磁共振,∆驰豫过程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样品的制备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O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样品制备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化学位移的产生,∆化学位移的表示,核磁共振谱,O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O∆自旋偶合,O∆自旋分裂,O偶合常数,O∆核的化学等价和磁等价,O自旋体系的分类O复杂图谱的简化方法第七节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要点:∆原理,O激发光谱曲线和荧光光谱、磷光光谱曲线,荧光的影响因素,荧光分析仪器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分析第三章质谱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17 1.熟悉质谱仪器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2.能够利用质谱图分析分子的裂解规律(3)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质谱仪∆性能指标要点:质谱仪的工作过程,质谱仪的主要部件,O化学电离源,∆质量分析器第二节质谱图与质谱表要点:质谱的表示方法,主要离子峰的类型,O∆分子离子峰,O∆同位素离子峰,O∆亚稳离子峰第三节断裂方式及有机化合物的断裂图象要点:断裂方式,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断裂规律和断裂图象,质谱法的应用第四章电化学分析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几种常见的电化学分析法的原理以及仪器工作原理2.能够利用电化学仪器对一些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电分析化学方法分类要点:电分析化学中某些基本术语与概念∆电极电位,指示电极,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对电极,极化电极,去极化电极电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第二节膜电位的产生∆扩散电位,∆道南电位要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作用原理电极构造,作用原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及响应机理∆O玻璃电极,∆晶体电极,∆流动载体电极,气敏电极,酶敏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检测限与响应斜率,O∆电位选择性系数定量分析方法测量仪器与参比电极,pH的实用定义,活度与浓度,∆标准加入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点及应用第三节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要点:O∆析出电位与分解电压,∆O极化现象以及过电位,电解时离子的析出顺序及完全程度电解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恒电流电解法,控制电位电解法,汞阴极电解分离法库仑分析法∆法拉第定律,控制电流库仑分析法第四节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要点:装置和电路,O∆极谱波的形成,极谱分析的特点极谱定量分析∆扩散电流方程式,∆O影响扩散电流的主要因素,O∆极谱分析中的干扰电流,定量分析方法极谱波的类型和方程式∆极谱波的类型,∆O极谱波方程式,O半波电位与标准电极电位的关系单扫描极谱法循环伏安分析法脉冲极谱法第五章色谱分析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色谱分析法原理117 2.熟悉气相色谱分析法原理以及其研究的对象,并能够熟练应用3.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工作原理以及仪器工作原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流动相和固定相,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线性洗脱色谱及名词术语∆保留值,∆分配系数,∆区域宽度色谱法基本理论O∆塔板理论,∆O速率理论,∆分子扩散,∆涡流扩散,∆传质阻力分离度∆柱效和选择性,∆分离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绝对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外标法,∆内标法,∆归一化法第二节气相色谱仪要点: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温控系统,O∆检测器的分类,O∆热导池,∆O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O电子捕获检测器,∆O火焰光度检测器,气相色谱固定相及其选择∆固定液,∆固定液的分类,∆固定液的选择,∆载体,固体吸附剂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载气及其线速度的选择,O∆柱温的选择,柱长和内径的选择,载体的选择,进样时间和进样量气相色谱分析法及其应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色谱分析方法的应用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仪要点:∆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拄,检测系统,附属系统液固色谱保留机制,固定相,∆流动相液液色谱分离原理,固定相,流动相,应用化学键合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反相色谱,∆正相色谱,极性键合色谱,离子性键合色谱三、说明本大纲章节以199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赵藻藩等编写的《仪器分析》一致,采用其他教材时参照执行。117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54+48学分4.5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药物化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有关医学课程后进行学习的一门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制备化学药物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基本规律;化学结构与疗效关系;初步了解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常用药物的制备原理和制备化学药物的基本方法;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方法;尤其是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对药效发生影响的因素;药品标准的制订和杂质检查的要求等。使学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养成良好的科研和生产素质,为今后从事药学工作,提高药品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制定的。(三)大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药物化学的起源与发展,新药的设计与开发;掌握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外周神经系统药物、循环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抗生素、化学治疗药、利尿药、合成降血糖药、激素、维生素等的药效和合成方法。(四)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学时环节名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一绪论22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55三外周神经系统药物44四循环系统药物55五消化系统药物55六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44七抗肿瘤药66八抗生素66九化学治疗药55十利尿及合成降血糖药55十一激素55十二维生素11十三新药设计与开发11总计5454117 (五)实验部分(详见《药物化学实验》(48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六)考核办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占综合考核成绩的10%2.期中考查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20%2.试卷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考查成绩´20%+试卷成绩´70%(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药物化学》第五版,郑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参考书:《药物化学》,彭司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药物化学的起源与发展;2.了解药物的命名。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物化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药物的命名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地西泮、异戊巴比妥、卡马西平、氟哌啶醇、咖啡因、吡拉西坦、盐酸甲氯芬酯;2.掌握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盐酸氯丙嗪、氯氮平、盐酸丙咪嗪、盐酸吗啡、盐酸哌替啶、盐酸美沙酮、喷他佐辛。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镇静催眠药要点:异戊巴比妥、地西泮、酒石酸吡唑坦。第二节抗癫痫药物要点: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普罗加比。第三节抗精神病药要点:盐酸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第四节抗抑郁药要点:盐酸丙咪嗪;盐酸氟西汀。△第五节镇痛药要点:盐酸吗啡;盐酸哌替啶;盐酸美沙酮;喷他佐辛。△第六节中枢兴奋药要点:咖啡因;吡拉西坦;盐酸甲氯芬酯。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一、教学基本要求117 1.了解氢溴酸山莨菪碱,右旋氯筒箭毒碱,肾上腺素、沙丁胺醇、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赛庚啶、盐酸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盐酸达克罗宁;2.掌握氯贝胆碱、溴新斯的明、阿托品、溴丙胺太林、泮库溴铵、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拟胆碱药要点:胆碱受体激动剂;第二节抗胆碱药要点:硫酸阿托品;氢溴酸山莨菪碱;溴丙胺太林;右旋氯筒箭毒碱;泮库溴铵。△第三节拟肾上腺素药要点: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沙丁胺醇。○第四节组胺H1受体拮抗剂要点: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赛庚啶;盐酸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第五节局部麻醉药要点: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盐酸达克罗宁。第四章循环系统药物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酒石酸美托洛尔、盐酸地尔硫卓、盐酸胺碘酮、卡托普利、氯沙坦、硝酸甘油、吉非贝齐、氯吡格雷、华法林钠;2.掌握盐酸普萘洛尔、硝苯地平、硫酸奎尼丁、盐酸维拉帕米、硫酸美西律、地高辛、洛伐他丁、利血平;二、教学内容第一节β-受体阻滞剂要点:盐酸普萘洛尔;酒石酸美托洛尔。第二节钙通道阻滞剂要点:硝苯地平;盐酸地尔硫卓;盐酸维拉帕米。第三节钠、钾通道阻滞剂要点:硫酸奎宁丁;盐酸美西律;盐酸胺碘酮。第四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要点:卡托普利;氯沙坦。第五节NO供体药物要点:硝酸甘油。△第六节强心药要点:地高辛。△第七节调血脂药要点:洛伐他汀;吉非贝齐。△第八节抗血栓药要点:氯吡格雷;华法林钠。117 第九节其它心血管系统药物要点:利血平。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昂丹司琼、盐酸地芬尼多、马来酸硫乙拉嗪、西沙必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联苯双酯、水飞蓟宾、熊去氧胆酸;2.掌握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抗溃疡药要点:西咪替丁;盐酸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第二节止吐药要点:昂丹司琼;盐酸地芬尼多;马来酸硫乙拉嗪。第三节促动力药要点:西沙必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第四节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物要点:联苯双酯;水飞蓟宾;熊去氧胆酸。第六章解热镇痛消炎药和非甾体抗炎药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对乙酰氨基酚、羟布宗、甲芬那酸、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吡罗昔康、塞利西布。2.掌握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解热镇痛药要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第二节非甾体抗炎药要点:羟布宗;甲芬那酸;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钠;吡罗昔康;塞利西布。第七章抗肿瘤药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盐酸氮芥、塞替派、卡莫司汀、白消安、顺铂、巯嘌呤、放线菌素D、盐酸平阳霉素、盐酸多柔比星、盐酸米托蒽醌、羟基喜树碱、硫酸长春碱、紫杉醇;2.掌握环磷酰胺、盐酸阿糖胞苷、氟尿嘧啶、甲氨喋呤。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烷化剂要点:盐酸氮芥;环磷酰胺;塞替派;卡莫司汀;白消安;顺铂。第二节抗代谢药物要点:氟尿嘧啶;盐酸阿糖胞苷;巯嘌呤;甲氨喋呤。△第三节抗肿瘤抗生素要点:放线菌素D;盐酸平阳霉素;盐酸多柔比星;盐酸米托蒽醌。△第四节抗肿瘤的植物药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117 要点:羟基喜树碱;硫酸长春碱;紫杉醇。第八章抗生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青霉素钠、苯唑西林钠、头孢噻污钠、克拉维酸钾、安曲南、四环素、红霉素、泰利霉素;2.掌握阿莫西林、头孢氨苄、氯霉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β-内酰胺抗生素要点:青霉素钠;苯唑西林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噻圬唑;克拉维酸钾;安曲南。第二节四环素类抗生素要点:四环素。第三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要点:链霉素。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要点:红霉素;泰利霉素。第九章化学治疗药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利福平、磺胺嘧啶、甲氧苄啶、两性霉素B、硝酸益康唑、齐多夫定、阿昔洛韦、阿苯达唑、吡喹酮、青蒿素;2.掌握吡哌酸、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异烟肼、氟康唑、盐酸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硫酸奎宁、磷酸氯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喹诺酮类抗菌药要点:吡哌酸;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第二节抗结核药要点:异烟肼;利福平。△第三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要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第四节抗真菌药要点:两性霉素B;硝酸益康唑;氟康唑。○△第五节抗病毒药物要点:盐酸金刚烷胺;利巴韦林;齐多夫定;阿昔洛韦。第六节抗寄生虫药要点:阿苯达唑;吡喹酮;硫酸奎宁;磷酸氯喹;青蒿素。第十章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呋塞米、氢氯噻嗪、乙酰唑胺、螺内酯;2.掌握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氨苯喋啶。117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口服降血糖药要点: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盐酸二甲双胍。△第二节利尿药要点:呋塞米;氢氯噻嗪;乙酰唑胺;螺内酯;氨苯喋啶。第十一章激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前列腺素、米索前列醇、胰岛素、降钙素、雌二醇、丙酸睾酮、醋酸甲羟孕酮、左炔诺孕酮、醋酸地塞米松;2.掌握己烯雌酚、枸橼酸他莫昔芬、米非司酮、氢化可的松。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前列腺素要点:米索前列醇。第二节肽类激素要点:胰岛素;降钙素。第三节甾体激素要点:雌二醇;己烯雌酚;枸橼酸他莫昔芬;丙酸睾酮;醋酸甲羟孕酮;左炔诺孕酮;米非司酮;氢化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第十二章维生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维生素D3、维生素E醋酸酯、生物素;2.掌握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C。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脂溶性维生素要点: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D3;维生素E醋酸酯。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要点:维生素C;生物素。第十三章新药设计与开发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新药的设计与开发。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第二节新药开发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第三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简介第四节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基因技术117 《化工制图》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54学分3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由于化工领域中的许多分支学科同生产实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化工工作者在实验室研究、技术开发及日常工作中,必然要经常接触有关的工程图样,因此掌握一定的工程制图基础知识和技能成为化工工作者必须的基本素质。本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在工作中进一步扩展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要求,所培养学生应具备制药工程技术方面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制图理论与制图阅图技能是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三)大纲内容编写原则及要求编写原则:跟据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基本要求:依照工科院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编制本大纲,课时安排合理,重点、难点突出。(四)教学时数分配表(总学时54)章节序号教学学时环节名称课堂讲授课堂练习课堂讨论其它课程设计小计一基本绘图技术及图纸规格简介224二工程图基础—正投影法44三点、线、面的投影分析33四直线、平面、立体的相对位置33五空间形体的生成与视图表达437六机件常用表达方法437七金属焊接件11八零件图66九装配图336十化工设备图336十一化工工艺图33十二复习44总计401454117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占30%包括:考勤、课堂练习、作业、课堂讨论等2.试卷成绩:占70%3.综合考核成绩:100%(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华东理工大学制图教研组编.《工程制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参考书:1.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编.《机械制图》(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武汉大学化学系化工教研室编.《化工制图基础》(第二版),高教出版社1987.3.汪恺、陈增群主编.《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应用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基本绘图技术及图纸规格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基本绘图工具种类及其使用方法2.熟练掌握工程制图中常用的作图方法3.了解工程图样规格的规定和徒手绘草图的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绘图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绘图板、丁字尺和三角板、绘图铅笔和墨线笔、比例尺和分规、圆规、曲线板第二节工程制图中常用的作图方法1.等分线段等分园周或作正多边形2.图弧连接3.椭园画法4.工程图样规格的一般规定:图纸幅面及格式、图样比例、字体、图线、剖面符号第二章工程图的基础——正投影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2.了解三投影面的关系3.掌握三视图的绘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投影法第二节投影法分类1.△中心投影法2.平行投影法第三节正投影的投影特征第四节多面正投影体系的建立和投影规律1.多面正投影体系的建立和展开117 2.常用三投影面体系及视图间关糸3.三投影面体系建立4.△视图间投影规律及位置关系5.△○三视图绘制第三章点线面投影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点线面投影的规律及画法2.了解点线面投影的特性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点的投影1.点的投影及规律2.△点的三面投影及坐标关系第二节直线的投影1.直线的投影基本特性2.△不同位置直线投影特征3.直线与点的相对位置4.直线与直线相对位置第三节平面的投影1.平面的表示法2.△不同位置平面投影特征3.平面上直线与点的投影4.点线面辅助投影:点的辅助投影直线的辅助投影平面辅助投影5.○回转曲面的投影第四章直线、平面、立体的相对位置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直线、平面、立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投影2.掌握平面与立体相交,立体与立体相交的投影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对位置的投影1.平行问题2.相交问题3.垂直问题第二节平面与立体相交1.概述2.△截交线的作图方法3.常见回转体表面截交线形状第三节立体与立体相交1.概述117 2.△相贯线的作图方法3.○曲面立体表面相贯线第五章空间形体的生成与视图表达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基本形体的概念2.掌握基本形体视图的特点3.熟练掌握形体视图的识读、绘制及及寸标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形体的生成与视图表达1.扫描体2.非扫描体第二节△形体组合及视图表达1.形体组合方式2.形体视图表达及画法3.形体的尺寸标注4.○视图的阅读:读图基本知识读图方法--形体分析法第六章机件常用表达方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常用视图的基本类型2.掌握常用视图的基本画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视图1.局部视图2.斜视图3.旋转视图第二节○剖视图1.剖视的概念2.剖视图的种类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3.剖切面的种类:单一剖切平面相交剖切平面平行剖切平面第三节○剖面图1.移出剖面2.重合剖面第四节其他表达方法1.局部放大图2.简化画法与规定画法第五节视图表达方案第七章零件图一、教学基本要求117 1.了解零件图的内容和格式2.掌握零件图的尺寸及表面粗糙度标注3.了解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及注写4.熟练掌握常用零件图的规定画法和阅读5.了解公差与配合概念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零件图的图形表达:1.表达方案选择一般原则典型零件的表达方案2.零件上的常见结构及画法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3.○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及标注公差与配合4.常用件与标准件:螺纹紧固件键与销轴承弹簧齿轮5.△○零件图的阅渎.第八章装配图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装配图的主要内容和习用图示方法2.掌握装配图的阅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装配图的内容第二节△装配关系的表达方法第三节△螺纹紧固件的连接与装配画法第四节键销、弹簧的装配画法第五节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序号、明细栏及技木要求第六节△○装配图的绘制第七节△○装配图的阅读第九章金属焊接件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焊缝的表示方法和尺寸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焊接的概念第二节△焊缝的表示方法第三节焊缝的尺寸第四节△焊缝的标注方法第十章化工设备图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化工设备基本结构和通用零部件2.掌握化工设备视图的表达方法3.掌握化工设备视图的绘制和阅读117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工设备基本结构和特点第二节化工设备标准化的通用零部件筒体封头法兰及垫圈视镜人(手)孔补强圈第三节△化工设备图的视图表达基本视图配置多次旋转表达方法细部结构及夸大的表达方法断开与分段的表达方法简化画法第四节尺寸及焊缝标注第五节标题栏、明细表、技术数据第六节○化工设备图的绘制与阅读第十一章化工工艺图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化工工艺图的类型和主要内容2.掌握化工工艺图的阅读和绘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1.设备表达方法及标注管道的表达方法及标注2.阀门、管件和管道附件表达方法仪表、控制点的表达方法第二节△设备布置图1.视图的配置2.视图的表达方法标注第四节△管道布置图1.视图的配置2.视图的表达方法标注第五节○管道轴测图117 《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54学分3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化学制药工艺学是培养从事化学药物研制、生产及工艺设计的专门人才的主干课程,综合运用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是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树立生产的观点,并掌握有关化学制药生产中的单元操作和工艺路线设计、选择和改革,以及中试放大、质量控制和“三废”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本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将为培养能胜任药物研究领域内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专门人才打下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以及今后我国药物研究的发展而制定的。(三)大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化学药品的特殊性和化学制药工业的特点,掌握化学制药工艺路线的设计与选择及其评价方法、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技术,熟悉中试放大、生产工艺规程和安全生产技术的内容和重要意义、药厂“三废”的防治。(四)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环节学时名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一绪论11二药物工艺路线的设计与选择87三合成药物工艺研究88四催化和相转移催化55五中试放大和生产工艺规程33六化学制药厂“三废”的防治55七化学药物生产工艺原理举例22224总计52254117 (五)考核办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占20%,期中考查占10%2.试卷成绩:占70%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试卷成绩´70%(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化学制药工艺学》,计志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参考书:1.《新编药物合成手册》,朱宝泉、李安良、杨光中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制药工艺学》,王效山、王键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制化学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和现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要点:掌握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节化学制药工业的特点及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要点:了解化学制药工业的特点。第三节国内外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和现状要点:我国化学制药工业发展和前景。第二章药物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几种方法,及其评价和选择。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药物工艺路线的设计要点:掌握类型反应法、分子对称法、追溯求源法和模拟类推法。第三节药物工艺路线的评价和选择要点:化学反应类型的选择、合成步骤和总收率、原辅料供应、原辅料更换和合成步骤改变。第三章合成药物工艺研究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药物工艺研究中的实践及有关理论。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反应物的浓度与配料比要点:化学反应过程、反应配料比。○第三节溶剂的选择与溶剂化效应117 要点:反应时的溶剂和溶剂化效应、重结晶时溶剂的选择、溶剂的分类。第四节反应温度和压力要点:温度和压力对合成工艺的影响第五节药品质量监控和工艺研究中的过渡试验要点:反应质量控制、反应终点的控制、反应条件极限试验、设备因素○第六节试验设计及优选方法要点:正交试验设计及优选方法、均匀设计及优选方法。第四章催化和相转移催化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催化和相转移催化、酶催化特点和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催化剂和酸碱催化要点: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催化剂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酸碱催化。第二节相转移催化要点:相转移催化剂及其应用。○第三节酶催化要点:酶的特性、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固定化酶及其性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第五章中试放大与生产工艺规程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试与小试的区别以及中试放大要考虑的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试放大的研究内容要点:中试放大的重要性和现状、中试放大的研究。第二节物料衡算要点:理论基础、物料衡算的计算基准及每年设备操作时间、收集有关计算数据和物料衡算步骤、车间总收率。第三节生产工艺规程要点:生产工艺规程的主要作用、生产工艺规程的制定和修订。第六章化学制药厂“三废”的防治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三废”防治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措施。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化学制药厂“三废”的特点。△第二节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要点:研究少污染或无污染的生产工艺、循环使用与无害化工艺、回收利用与资源化、加强设备管理。117 第三节废水的处理要点:废水的由来及污染的控制指标、治理的基本方法、各类废水的处理、废水生化处理法。第四节废气和废渣的处理要点:废气的处理、废渣的处理。第七章化学药物生产工艺原理举例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磺胺甲噁唑、氢化可的松的、诺氟沙星、维生素C和氯霉素的合成路线选择和生产工艺原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磺胺甲噁唑的生产工艺原理要点:磺胺甲噁唑的合成路线及其选择、3-氨基-5-甲基异噁唑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磺胺甲噁唑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第二节氢化可的松的生产工艺原理要点:氢化可的松的合成路线及其选择、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原辅料的制备、“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第三节诺氟沙星的生产工艺原理要点:诺氟沙星的合成路线及其选择、3-氯-4-氟苯胺和原甲酸三乙酯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诺氟沙星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进一步改革诺氟沙星生产工艺的途径。△○第四节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原理要点:维生素C的研究进展、合成路线及其选择、用山梨醇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用山梨醇双酮糖法生产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第五节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要点:氯霉素合成路线及其选择、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对硝基-α-乙酰胺基-β-羟基苯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117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54+32学分4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现代药学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药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从事新药研究、药物生产、药物使用与药政管理的必要基础学科。学习并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可以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结合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实践制定本大纲。(三)大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的分解代谢并熟悉这些物质的合成代谢;掌握酶的结构、功能与作用机制并熟悉酶的分离、提纯及活性测定,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及酶的种类;掌握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及NAD、FAD等重要呼吸链,熟悉非线粒体氧化体系,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了解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及代谢调控。(四)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学环节时名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绪论11一糖的化学11二脂类的化学11三蛋白质的化学6915四核酸的化学336五酶4610六维生素与辅酶134七激素与抗生素33八生物氧化325九糖代谢538十脂类代谢437十一蛋白质的分解代谢437十二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生物合成66十三代谢和代谢调控总论33十四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33十五生物药物与基因工程药物33十六药物研究的生物化学基础33总计543286117 (五)实验部分详见《生物化学实验》(32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六)考核办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查(2/3)、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1/3)2.试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试卷成绩´70%(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生物化学》第五版,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1.《医学生物化学》,徐晓利、马涧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临床生物化学》,汤新之、崔乃杰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生物化学》,沈同、王镜岩、赵邦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4.《生物化学》第五版,周爱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二、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物化学的涵义及在生物科学中地位;熟悉其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2.了解生物化学在工农业及卫生医学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二、教学内容1.生物化学的涵义及在生物科学中地位;2.生物化学在工农业及卫生医学(尤其在医药)的应用;3.生物化学研究工作的现状及最新成果、发展方向;4.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章糖的化学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糖的基本结构、性质、分类和分析方法;2.掌握几种重要的糖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生物功能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糖的概念、结构,性质以及分布和生物学作用;糖的分类。第二节寡糖和多糖的化学要点:多糖的分类、结构、性质;△自然界存在的重要的多糖的生物学作用。多糖的分离纯化。第二章脂类的化学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脂质的概念、分类、生物学作用,及各类脂质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功能,脂质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方法。二、教学内容117 第一节脂类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功能要点:脂类的定义、分类、生理功能。△第二节单脂的化学要点:脂肪、脂肪酸的化学结构、分类。第三节复脂的化学要点:复脂的概念;几种重要的复脂的结构、性质和作用第四节脂类的提取与分析原理要点:脂类的提取、分析技术。第三章蛋白质的化学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分类、结构、性质和生理功能;2.掌握蛋白质的结构、构象及其与功能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要点:蛋白质的分类和生物学功能。第二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要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分析技术。△○第三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要点: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空间构象。△○第四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要点: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结构与生物进化。第五节蛋白质的性质要点: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及分子量的测定方法;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两性解离与等电点;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的沉淀反应;蛋白质的颜色反应;蛋白质的免疫学性质。第六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要点: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技术和测定第四章核酸的化学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DNA和RNA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核酸的概念和化学组成要点: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核苷酸的结构、性质;△第二节核酸的分子结构要点:DNA的分子结构;RNA的分类和结构。第三节核酸的理化性质117 要点:核酸的分子大小;核酸的溶解度与粘度;核酸的酸碱性质;核酸的紫外吸收;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第四节核酸的分离与含量测定要点:核酸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技术;核酸含量测定的原理。第五章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酶的分类,命名,特点,结构与功能;2.掌握酶的的活性动力学,米氏方程,三种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和酶的作用机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酶是生物催化剂要点:酶的生物学意义;酶与普通催化剂的区别特点;酶作用的专一性,酶的分类与命名。△○第二节酶的结构与功能要点:酶的化学组成;酶的辅助因子;酶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酶的作用机制要点:酶能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中间复合物学说和酶作用的过渡态;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核糖酶与抗体酶的催化反应。○第四节酶促反应的动力学以及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要点:底物浓度、pH、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第五节酶的分离、提纯及活性测定要点:酶的分离、提纯;酶的活力测定。第六节寡聚酶、同工酶、诱导酶、调节酶要点:寡聚酶、同工酶、诱导酶、调节酶。第七节酶在医学上的应用要点:酶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酶在治疗上的应用;固定化酶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第六章维生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维生素的分类,结构2.掌握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维生素的概念、分类第二节维生素与辅酶第七章激素与抗生素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主要激素的分类、化学本质和生理生化效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主要激素的化学与生理功能117 要点:甲状腺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下丘脑激素。△○第三节激素作用的原理要点:膜受体通过腺苷酸环化酶作用途径.,钙及肌醇三磷酸作用途径,受体的酪氨酸激酶途径,固醇类激素受体调节基因转录速度。第八章生物氧化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生物氧化的概念;2.掌握呼吸链组成,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3.熟悉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氧化的概念要点:生物氧化的意义;生物氧化的特点。第二节线粒体氧化体系要点:呼吸链和电子传递系统;呼吸链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电子传递的抑制剂。第三节非线粒体氧化体系要点:微粒体氧化体系;过氧化体氧化体系。△第四节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要点:高能化合物和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形成;氧化还原电位与自由能的变化;呼吸链中ATP形成的部位;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第五节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要点:线粒体的结构;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第九章糖代谢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糖的消化与吸收,血糖及其调节;2.掌握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分解的途径、调节和意义3.了解糖代谢的其他途径,以及糖代谢紊乱和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糖的消化与吸收要点:糖的消化;糖的吸收。△第二节糖的分解代谢要点:糖的无氧分解;糖的有氧分解;磷酸戊糖途径。第三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要点:糖原的合成;糖异生作用和Cori循环;糖原分解作用;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的调节;糖异生作用的调节。第四节血糖及其调节要点: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去路;激素对血糖的调节;糖代谢的紊乱。第十章脂类代谢117 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贮存、运输;2.掌握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途径、调节和意义-;3.熟悉其他类脂的代谢。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脂类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要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类脂的消化和吸收;第二节脂类的功能及其在体内的贮存和运输要点:脂类在体内的贮存和动员;脂类的运输和血浆脂蛋白。第三节脂肪的代谢要点:脂肪的降解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肪酸的合成代谢,脂肪的生物合成。第四节类脂的代谢要点:磷脂的代谢;胆固醇的代谢。第五节脂类的代谢调节及代谢紊乱要点:脂类代谢的调节;脂类代谢的紊乱。第十一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的概念,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腐败;2.掌握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3.了解氨基酸的合成代谢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营养素的概念和蛋白质的营养要点:营养素的概念和生理功能;食物蛋白的生理功能;氮平衡;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第二节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要点:蛋白质的消化;肽和氨基酸的吸收;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在肠中的腐败作用。第三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要点: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动态;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的代谢;α-酮酸的代谢。第四节个别氨基酸的代谢要点:氨基酸的脱羧作用;氨基酸与一碳基团代谢;含硫氨基酸代谢的特点;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的特点;肌酸代谢的特点。第十二章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生物合成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核酸的消化、吸收降解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掌握DNA的生物合成及修复,RNA的生物合成,中心法则;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核酸的消化与吸收要点:核酸的消化、吸收。117 第二节核酸的分解代谢要点:核酸的降解;单核苷酸的分解;嘌呤的分解;嘧啶的分解。第三节核酸的合成代谢要点:核苷酸的合成;△DNA的生物合成;△DNA的修复;△RNA的生物合成。△○第四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要点:遗传信息的传递——中心法则;核糖核酸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抗生素与某些药物对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影响。第十二章代谢和代谢调控总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分类和调节;2.掌握核酸、糖、脂类、蛋白质的相互联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要点:物质代谢的概念;能量代谢的概念;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第二节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要点:蛋白质与糖代谢的相互关系;糖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蛋白质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核酸与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第三节代谢调控总论要点:细胞或酶水平的调节;激素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第四节代谢抑制剂和抗代谢物要点:代谢抑制剂;抗代谢物。第十三章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一、教学基本要求熟悉药物代谢的一般途径和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要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代谢转化概述;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第二节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要点:药物相互作用;其他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第三节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要点:清除外来异物;改变药物活性或毒性;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对寻找新药的意义;对某些发病机制的解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第十四章生物药物与基因工程药物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生物药物的概念、分类、用途、发展趋势。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药物概述要点:生物药物的概念;生物药物的历史与现状。117 第二节生物药物的分类及临床用途要点:生物药物的分类;生物药物的临床用途。第三节生物药物的研究发展趋势要点: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扩大开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生物药物;从天然存在的生理活性物质中寻找新的生物药物;利用化学合成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创制新的生物药物;中西医结合创制新的生物药物;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发新剂型,优化产品结构。第四节生物制药工艺技术的进展要点:生物制药工艺的进展;生物药物制剂工艺的发展;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第五节基因工程药物要点:基因工程药物的主要品种;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趋势。第十五章药物研究的生物化学基础一、教学基本要求熟悉药物质量控制的常用生化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化药物制造的生物化学基础要点:生物药物制备方法的特点;生物技术合成原理;生物技术原理。第二节药物质量控制的生物化学基础要点:药物质量控制的常用生化分析法;生物药物质量控制的生化分析法。第三节药理学研究的生物化学基础要点:药理作用的生物化学基础;新药筛选的生物化学方法。第四节与药物设计有关的生物化学原理要点:酶与药物设计;受体与药物设计;药物代谢转化与前体药物设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模拟与药物设计;基因组科学与药物研究。117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54+21学分4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学科,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化工原理,可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了解物理、化学规律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认识由于实际生产的复杂性和具体过程的特点,化学工程需要开拓其特定的工程规律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并据此来选用适宜的设备类型或结构,确定优惠的操作条件或经济而适用的加工方案,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能组织实验以取得必要的数据,在操作发生故障时,如何寻找故障的缘由。(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为丰富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才能有竞争优势。本大纲在重视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制定的内容。(三)本大纲选编的原则与要求本大纲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化工原理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以熟练掌握各种单元操作为内容,以掌握传递过程和研究方法论为主线,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编写此大纲。(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实验(详见《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1)名称:化工原理实验(2)主要内容与要求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雷诺实验贝努利实验摩擦阻力系数及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传热膜系数的测定及准数关联填料吸收塔流体力学行为的测定筛板精馏塔板效率的测定(3)学时分配:每个实验3学时117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序号名称学时—绪论2二流体流动10三流体输送机械6四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6五颗粒的沉降及流态化4六传热10七气体吸收6八精馏10(六)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占10%2.实验成绩:包括出勤、实验报告等占10%3.试卷成绩:期中20%,期末6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齐呜斋.化工原理(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蒋维钧等.化工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化工原理的内容和特点2.了解学习化工原理的目的3.掌握化工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及基本的单元操作4.掌握各种单位制间的换算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工原理的内容和任务第二节学习化工原理的目的和方法第三节化学工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及单元操作第四节单位制及单位换算第二章流体流动—、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流体流动中的作用力和机械能2.掌握压强的表示方法及静力学测量方法3.掌握质量守衡、机械能守衡、动量守衡的原理及有关计算4.掌握流体流动的型态及基本特征117 5.掌握湍流时直管阻力损失的实验研究方法及局部阻力损失的计算6.掌握简单管路的计算方法7.掌握测速仪表的原理8.了解边界层及边界层的脱体9.了解非牛顿型流体的种类及基本特征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流体流动的考察方法2.流体流动中的作用力△3.流体流动中的机械能第二节流体静力学1.静压强在空间的分布2.压强能与位能3.压强的表示方法4.压强的静力学测量方法第三节流体流动中的守恒原理△1.质量守恒△〇2.机械能守恒3.动量守恒第四节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1.流动的型态及基本特征2.边界层及边界层脱体△3.圆管内流体运动的数学描述第五节阻力损失△1.湍流时直管阻力损失的实验研究方法△2.阻力损失的计算第六节流体输送管路的计算1.阻力对管内流动的影响△〇2.简单管路的计算第七节流速和流量的测定1.毕托管2.孔板流量计3.转子流量计第八节非牛顿型流体的流动第三章流体输送机械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及流量的调节2.熟悉离心泵有关安装高度的计算、类型及选用117 3.熟悉往复泵的工作原理、类型及流量调节4.了解气体输送机械的工作原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离心泵△1.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特性曲线2.离心泵的流量调节及组合操作〇3.离心泵的安装高度、类型及选用第三节往复泵1.往复泵的工作原理和类型2.往复泵的流量调节第四节气体输送机械第四章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单颗粒的特性、颗粒群的特性及床层的特性2.掌握流体通过固定床层压降的计算3.掌握过滤的原理及过滤过程的计算4.了解加快过滤速率的途径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颗粒床层的特性1.单颗粒的特性及颗粒群的特性△2.颗粒床层的特性第三节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1.颗粒床层的简化模型2.因次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的比较第四节过滤原理及设备△1.过滤的原理2.过滤的设备第五节过滤过程的计算1.过滤过程的数学描述△〇2.间歇过滤的滤液量与过滤时间的关系△〇3.洗涤速率和洗涤时间第六节加快过滤速率的三种途径第五章颗粒的沉降及流态化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静止流体中颗粒自由沉降的有关计算2.掌握几种典型的沉降分离设备117 3.了解流化床的主要特性及操作范围4.了解气力输送的装置及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颗粒的沉降运动1.流体对固体颗粒的绕流△2.静止流体中颗粒的沉降运动第三节沉降分离设备△1.重力沉降设备2.离心沉降设备第四节固体流态化技术1.实际的流化现象2.流化床的主要特性3.流化床的流化质量及操作范围第五节气力输送1.气力输送装置2.稀相输送的流动特性第六章传热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传导传热和对流传热的传热机理,掌握基本方程及其应用2.学会有关传热问题计算的基本方法3.了解强化和抑制传热过程的途径4.掌握圆形直管中对流给热系数的计算5..了解固体辐射的特性及特点6.了解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传热过程2.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第二节热传导1.傅立叶定律和导热系数2.通过平壁的定态导热过程△3.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第三节对流给热1.对流给热过程分析△2.无相变的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第四节沸腾给热与冷凝给热1.沸腾给热及过程的强化117 2.冷凝给热及影响冷凝给热的因素第五节热辐射1.灰体间的辐射传热2.影响辐射传热的主要因素第六节传热过程的计算1.传热过程的数学描述△2.传热过程基本方程式△〇3.换热器的设计型计算及操作型计算第七节换热器1.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2.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及选用第七章气体吸收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气液相平衡原理,了解吸收的类型2.掌握吸收推动力、吸收操作线方程和吸收速率方程式3.熟悉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以及适宜吸收剂用量和填料层高度计算的基本方法4.了解强化吸收的主要途径5.了解吸收设备的简单结构及主要性能,重点了解填料吸收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气液相平衡1.平衡溶解度△2.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第二节扩散和单相传质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2.对流传质及对流传质理论3.质量传递、动量传递、热量传递的类比第三节相际传质1.相际传质速率2.传质阻力的控制步骤与界面含量第四节低浓度气体的吸收1.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2.传质单元数的计算方法△〇3.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第五节高浓度气体的吸收1.高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2.高浓度气体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第八章精馏—、教学基本要求117 1.了解蒸馏的原理、分类和特点2.掌握气液平衡相图,特别是x-y相图3.掌握相对挥发度的概念4.熟练掌握精馏的原理及理论塔板数的计算5.了解回流比的确定及对精馏操作过程的影响6.了解特殊精馏的种类和特点7.了解泡罩塔和浮阀塔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性能二、教学内容第—节双组分溶液的气液相平衡1.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2.非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第二节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1.平衡蒸馏2.简单蒸馏第三节精馏1.精馏过程数学描述的基本方法△2.塔板上过程的数学描述△3.精馏塔的操作方程第四节双组分精馏的设计型计算△1.理论板数的计算△〇2.回流比的选择3.加料热状态的选择4.双组分精馏过程的其它类型第五节双组分精馏的操作型计算△〇1.精馏过程的操作型计算2.精溜塔的温度分布和灵敏板第六节间歇精馏1.间歇精馏过程的特点2.保持溜出液组成恒定的间歇精馏〇3.回流比保持恒定的间歇精馏第七节特殊精溜1.恒沸精溜2.萃取精馏第八节多组分精馏基础1.多组分精馏流程方案的选择2.多组分精馏的关键组分和物料衡算117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54+48学分4.5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药物合成反应是专门研究药物的人工合成和研制的一门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有机合成化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学习有关基础课程后能系统地掌握药物制备中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以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药物合成工作中的观察分析、思维理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将为培养能胜任药物研究领域内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专门人才打下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以及今后我国药物研究的发展方面制定的本大纲。(三)大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卤化反应、烃化反应、酰化反应、缩合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合成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和在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学环节时名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一卤化反应99二烃化反应99三酰化反应99四缩合反应99五氧化反应99六还原反应99总计5454(五)实验部分详见《药物合成反应实验》(48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六)考核办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占综合考核成绩的20%2.期中考查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10%2.试卷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117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查成绩´10%+试卷成绩´70%(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药物合成反应》,闻韧主编(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参考书:1.《药物合成反应》,朱淬砺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2.《有机药物合成手册》,徐开堃、段士道主编,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1981。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卤化反应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卤化反应的反应类型、条件、机理、特点和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不饱和烃的卤加成反应要点:不饱和烃与卤素的加成反应;不饱和羧酸的卤内酯化反应;不饱和烃与次卤酸、N—卤代酰胺的反应;卤化氢对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不饱和烃的硼氢化--卤解反应。第二节烃类的卤取代反应要点:脂肪烃的卤取代反应;芳香烃的卤取代反应。第三节羰基化合物的卤取代反应要点:醛和酮的a-卤取代反应;烯醇和烯胺衍生物的卤化反应;羧酸衍生物的a-卤取代反应。△第四节醇、酚和醚的卤置换反应要点:醇的卤置换反应;酚的卤置换反应;醚的卤置换反应。第五节羧酸的卤置换反应要点:羧酸的卤置换反应—酰卤的制备;羧酸的脱羧卤置换反应。第六节其它官能团的卤置换反应要点:卤化物的卤素交换反应;磺酸酯的卤置换反应;芳香重氮盐化合物的卤置换反应。第二章烃化反应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烃化反应的反应类型、条件、机理、特点和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氧原子上的烃化反应要点:醇的O-烃化;酚的O-烃化;醇、酚羟基的保护。第二节△氮原子上的烃化反应要点:氮及脂肪胺的N-烃化;芳香胺和杂环胺的N-烃化;氨基的保护。第三节碳原子上的烃化反应要点:芳烃的烃化:Friedel-Crafts反应;炔基的烃化;烯丙位、苄位C-烃化;羰基化合物a位C-烃化;相转移烃化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在C-烃化中的应用;C-芳烃化。117 第三章酰化反应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酰化反应的反应类型、条件、机理、特点和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氧原子上的酰化反应要点:1、醇的O-酰化;酚的O-酰化;醇、酚羟基的保护。第二节氮原子上的酰化反应要点:脂肪胺的N-酰化;芳香胺的N-酰化;氨基的保护。△第三节碳原子上的酰化反应要点:烃的C-酰化;烃的C-酰化;羰基化合物a位C-酰化;“极性反转”在亲核酰化反应中的应用。第四章缩合反应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缩合反应的反应类型、条件、机理、特点和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a-羟烷基、卤烷基、氨烷基化反应要点:a-羟烷基化反应;a-卤烷基化反应(Blane反应);a-氨烷基化反应。第二节b-羟烷基、b-羰烷基化反应要点:b-羟烷基化反应;b-羰烷基化反应。第三节亚甲基化反应要点:羰基烯化反应(Wittig反应);羰基a-位亚甲基化;有机金属化合物亚甲基化。△○第四节a、b-环氧烷基化反应△第五节环加成反应要点:Diels-Alder反应;1,3-偶极环加成反应;烯烃的环加成反应;烯及氮烯对不饱和键的环加成反应。第五章氧化反应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氧化反应的反应类型、条件、机理、特点和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烃类的氧化反应要点:苄位烃基的氧化;羰基a-位活性烃基的氧化;烯丙位烃基的氧化。第二节醇的氧化反应要点:伯、仲醇被氧化成醛、酮;醇被氧化成羧酸;1,2-二醇的氧化。第三节醛、酮的氧化反应要点:醛的氧化;酮的氧化。△第四节含烯键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要点:烯键环氧化;氧化成1,2-二醇;烯键的断裂氧化;Wacker反应。第五节芳香烃的氧化反应117 要点:芳香烃的氧化开环;氧化成醌;芳环的酚羟基化。第六节脱氢反应要点:羰基的a、b-脱氢反应;脱氢芳构化。第七节氨的氧化反应要点:伯胺的氧化;仲胺的氧化;叔胺的氧化。第八节其它氧化反应要点:卤化物的氧化;磺酸酯的氧化;硫醇和硫化物的氧化。第六章还原反应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还原反应的反应类型、条件、机理、特点和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还原反应原理要点: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均相催化氢化反应;氢负离子转移还原;电子转移还原。第二节不饱和烃的还原要点:炔、烯的还原;芳香烃的还原。△第三节羰基(醛、酮)的还原反应要点:还原成烃的反应;还原成醇的反应;还原胺化反应;羰基化合物双分子还原偶联反应。第四节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要点:酰卤的还原;酯及酰胺的还原;睛的还原;羧酸及酸酐的还原。○第五节含氮化合物的还原反应要点: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肟及甲亚胺的还原;其它含氮化合物的还原。第六节氢解反应要点:脱卤氢解;脱苄氢解;开环氢解;脱硫氢解。△○第七节不对称还原反应要点:a-手性醛、酮的不对称还原;a-酮酸手性醇酯的不对称还原(Prelog规则);、脂环酮的不对称还原;不对称催化氢化。117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学时36+24学分2.5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制定的。(三)大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药典概况、药物的鉴别试验、药物的杂质检查、药物定量分析与分析方法的验证、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芳酸及其酯类药物分析、芳香胺类药物的分析、杂环类类药物的分析、维生素类类药物的分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抗生素类类药物的分析、药物制剂分析、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分析概念、中药及其制剂分析概论、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117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学分环节名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绪论11一药典概况11二药物的鉴别试验11三药物的杂质检查11四药物定量分析与分析方法的验证22五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22六芳酸及其酯类药物分析22七芳香胺类药物的分析44八杂环类类药物的分析44九维生素类类药物的分析44十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44十一抗生素类类药物的分析44十二药物制剂分析22十三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分析概念11十四中药及其制剂分析概论11十五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11十六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11总计3636(五)实验部分详见《药物分析实验》(24课时)课程教学大纲(六)考核办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查(占20%)、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占10%)2.试卷成绩:比例(占70%)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试卷成绩´70%(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药物分析》(药学),刘文英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参考书:《分析化学》(药学),孙毓庆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117 二、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2.了解药典及国家药品标准,3.了解药品质量管理规范。4.了解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要求。二、教学内容 要点:药物分析的任务;国家药品标准;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要求。第一章药典概况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中国药典的内容,了解2000年版《中国药典》的进展。2.了解主要国外药典。3.了解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和基本程序。二、教学内容要点:中国药典的内容与进展;主要国外药典;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和基本程序。第二章药物的鉴别试验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鉴别试验的项目。2.熟悉鉴别试验方法。3.掌握鉴别试验的条件和提高鉴别试验的灵敏度的方法。二、教学内容要点:鉴别试验的项目;鉴别试验方法;鉴别试验的条件;鉴别试验的灵敏度。第三章药物的杂质检查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药物的纯度要求及药物中杂质的来源、种类。2.掌握药物中杂质检查的要求,杂质限量的概念和检查方法,杂质限量的计算。3.掌握药物中一般杂质检查的原理和方法。4.熟悉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药物的纯度要求;药物中杂质的来源与种类;药物中杂质的限量检查。第二节一般杂质检查方法要点:氯化物、硫酸盐、铁盐、砷盐、重金属检查法;溶液颜色、溶液澄清度检查法;易炭化物、炽灼残渣检查法;干燥失重法;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第三节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要点:利用药物与杂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利用药物与杂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第四章药物定量分析与分析方法的验证117 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定量分析样品的前处理方法。2.熟悉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3.了解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4.掌握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定量分析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要点:不经有机破坏的分析方法;经有机破坏的分析方法。第二节定量分析的特点要点:容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及计算问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第三节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要点: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的验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的验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及耐用证的验证。第五章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分析方法的关系。2.掌握巴比妥类药物的鉴别方法。3.掌握巴比妥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银量法、溴量法、酸碱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二、教学内容△要点: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巴比妥类药物的鉴别和杂质检查;巴比妥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第六章芳酸及其酯类药物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水杨酸类药物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掌握本类药物的鉴别反应。2.熟悉阿斯匹林和对氨基水杨酸钠的特殊杂质检查方法,掌握本类药物的酸碱滴定法。3.了解其它含量测定方法及阿斯匹林和对氨基水杨酸的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4.熟悉苯甲酸类药物的鉴别试验,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和论题测定方法,了解尿中丙磺舒的测定方法。5.了解酚磺乙胺和氯贝丁酯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典型药物分类与理化性质要点:水杨酸类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苯甲酸类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其它芳酸类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第二节芳酸及其酯类药物的鉴别试验要点:水杨酸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苯甲酸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其它芳酸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第二节特殊杂质检查117 ○要点:阿斯匹林、对氨基水杨酸钠、羟苯乙酯等的合成工艺及有关杂质的检查方法。第二节芳酸及其酯类药物的含量测定要点:芳酸及其酯类药物的化学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七章芳香胺类药物的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本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芳胺类药物的鉴别试验方法和含量测定的亚硝酸钠滴定法,熟悉芳胺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非水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3.了解苯乙胺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4.了解氨基醚类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芳胺类药物的分析要点: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酰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芳胺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芳胺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方法及含量测定。第二节苯乙胺类药物要点:苯乙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苯乙胺类药物的鉴别试验;苯乙胺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第三节芳氧丙醇胺类药物要点:芳氧丙醇胺类药物结构与主要理化性质;芳氧丙醇胺类药物的鉴别试验与含量测定方法。第八章杂环类药物的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吡啶类药物的鉴别试验、吡啶类药物的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2.掌握喹啉类药物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3.掌握托烷类药物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4.熟悉吩噻嗪类药物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5.熟悉苯骈二氮杂卓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吡啶类药物的分析要点:吡啶类药物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吡啶类药物的鉴别试验与有关杂质检查。△第二节喹啉类药物要点: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喹啉类药物的鉴别试验与特殊杂质检查。第三节托烷类药物要点:托烷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托烷类药物的鉴别。第四节吩噻嗪类药物要点:吩噻嗪类药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吩噻嗪类药物的鉴别试验与特殊杂质检查。第五节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117 要点:苯骈二氮杂卓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典型药物的鉴别与特殊杂质的检查。△第六节含量测定要点:非水溶液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铈量法测定杂环类药物的含量;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汗测定杂环类药物的含量。第九章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维生素A的结构和性质,熟悉维生素A的鉴别反应和含量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2.了解维生素E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其鉴别试验和含量测定的气相色谱法和量法,熟悉维生素E中游离生育酚的检查方法。3.了解维生素B1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维生素B1鉴别反应和含量测定的非水溶液滴定法、重量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4.掌握维生素C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维生素C的鉴别反应和含量测定的容量分析法,了解比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维生素A的分析要点:维生素A的结构与性质;维生素A的鉴别试验与含量测定方法。第二节维生素B1的分析要点:维生素B1的结构与性质;维生素B1的鉴别试验与含量测定方法。第三节维生素C的分析要点:维生素C的结构与性质;维生素C鉴别试验、杂质检查与与含量测定方法。第四节维生素D的分析要点:维生素D的结构与性质;维生素D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方法。第五节维生素E的分析要点:维生素E的结构与性质;维生素E的鉴别试验、杂技检查与含量测定方法。第十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以及鉴别试验方法之间的关系。2.掌握本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方法。3.掌握本类药物含量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熟悉四氮唑比色法,了解Kober反应比色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结构与分类 要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结构特征;雄激素、孕激素、雌激素类药物结构特征。第二节鉴别试验要点: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化学鉴别法;制备衍生物测定熔点;紫外分光光度法与红外分光光度法。第三节特殊杂质检查要点:甾体激素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117 第四节含量测定要点: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与比色法;生物样品中甾体激素的分析。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抗生素类药物分析的特点。2.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熟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鉴别试验,掌握含量测定方法。3.了解链霉素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其鉴别试验方法,熟悉链霉素B的检查方法。了解庆大霉素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其鉴别试验方法,了解庆大霉素C组分的测定方法和血清中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4.了解四环素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四环素类药物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抗生素的药物特点、分类与质量分析。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析要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鉴别试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殊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第二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分析要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鉴别试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特殊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第三节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析要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鉴别试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特殊杂质和含量测定方法。第十二章 药物制剂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制剂分析的特点。2.了解片剂、注射剂常规检查的项目和方法。3.掌握片剂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检查的方法,熟悉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和溶剂油的检查方法。4.熟悉片剂和注射剂常见附加剂的干扰及排除方法。5.熟悉复方制剂分析的特点,了解典型复方制剂的分析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要点:制剂分析的特点。第二节片剂和注射剂的分析要点:片剂和注射剂的常规检查;片剂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的测定。117 第三节片剂和注射剂中药物的含量测定要点:糖类、硬脂酸镁、抗氧剂及溶剂油的干扰及排除;盐酸苯海拉明、盐酸吗啡制剂的含量测定应用实例。第四节复方制剂的分析要点:复方制剂分析的特点;复方制剂分析实例。○第十三章 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分析概念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分析的定义、种类和特点。2.熟悉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质量检验的基本程序、鉴别试验及检查方法。3.熟悉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化药物与基因工程药物概述要点: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第二节质量检验的基本程序与方法要点: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的鉴别试验方法;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的杂质检查及安全性检查方法;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含量(效价)测定。第一节常用分析方法含量测定方法要点: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理化分析法;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的酶分析法及应用示例;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电泳法的原理、类型及其应用。 ○第十四章 中药及其制剂分析概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中药及其制剂的分类、分析特点与质量分析要点。2.掌握中药及其制剂分析中待测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3.掌握中药及其制剂分析的一般程序、定性鉴别、杂质检查及一般质量控制方法。4.掌握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中药及其制剂的分类、分析特点与质量分析要点;中药及其制剂分析中待测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第二节中药及其制剂分析的一般程序要点:中药材与中药制剂的取样与样品保存;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第二节中药及其制剂的定性鉴别方法要点:中药及其制剂的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别;中药及其制剂的理化鉴别与色谱鉴别。第四节中药及其制剂的杂质检查与一般质量控制方法要点:中药及其制剂的水分检查法;总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检查法;重金属、砷盐及农药残留量检查法。第五节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117 要点:化学分析法测定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与高效液相法测定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第十五章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目的和意义。2.熟悉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3.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目的、意义和基础;药品质量标准的分类;药品质量标准制订与起草说明的原则。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要点:药品的名称、性状、鉴别及检查的主要内容;药品的含量测定法定方法、特点及含量限度的确定;药品含量分析方法的验证;药品的贮藏条件及稳定性试验的内容。第三节西药药品质量标准及其起草说明示例要点:马来酸加色罗的原料药及片剂的质量标准(草案);马来酸加色罗的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第四节中药药品质量标准及其起草说明示例要点:复方丹参片的原药材及成品质量标准草案‘复方丹参片的原药材及成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第十六章 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法、手性药物的液相色谱分析法及毛细管电泳分析法。2.掌握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法及X射线粉煤末衍射法3.了解色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物现代色谱法及其应用要点: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中色谱柱的类型、进样方式及应用示例;手性药物的拆分方法、机理与HPLC折分法分类;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的主要分离模式及HPCE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二节药物现代光谱法及其应用要点:近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核磁共振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示例;X射线粉煤末衍射法简介、工作原理及应用。第三节色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要点: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简介及应用示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示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接口装置及应用示例;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技术方法特点、基本操作模式及应用示例。117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学时54+16学分4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它以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微生物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学习并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明确微生物学在制药工业中的地位及重要性,能初步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使学生今后在开展开发微生物资源、利用其有益于人类生活的方面、抑制其有害方面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长期的教学实践而制定的。(三)大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1、四大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2、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和分类;3、微生物控制学;4、微生物代谢;5、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6、微生物与药物质量控制;7、微生物遗传学。117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学时环节名称课堂讲授讨论其它课程设计小计绪言22一抗原22二免疫球蛋白22三补体系统22四免疫系统22五免疫应答22六超敏反应22七免疫学的实际应用33八细菌66九真菌44十病毒44十一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的分布11十二消毒与灭菌22十三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4十四菌种的选育和保藏22十五病原性细菌11十六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22十七抗生素33十八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实际应用44十九微生物与药物变质11二十药物的体外抗菌实验11二十一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22总计5454(六)实验内容安排及学时数分配表(详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序号实验内容课时备注1培养基的配制22消毒和灭菌23微生物菌落的观察24细菌形态的观察25细菌的革兰氏染色26霉菌的形态观察27霉母菌的形态观察及发酵实验28微生物菌种保藏2总计16117 (七)考核办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查(比例20%)、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10%)2.试卷成绩:比例(70%)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试卷成绩´70%(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微生物学》,钱海伦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参考书:1.《微生物与免疫学》第四版,李明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微生物学》,王道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微生物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二、教学内容纲要绪言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分类、菌的命名以及常用菌种的拉丁学名;2.了解微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展方向。二、教学内容要点: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六界分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命名。第一章抗原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佐剂的概念和常用的佐剂;2.熟悉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抗原的分类;3.掌握抗原的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教学内容△第一节构成抗原的条件要点:异物性。△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要点:特异性;交叉反应。第三节抗原的分类要点:完全抗原与半抗原;天然抗原与人工抗原;胸腺依赖抗原与胸腺非依赖抗原;普通抗原与超抗原。△第四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要点:病原微生物;细菌的外毒素和类毒素;异种动物血清;同种异型抗原;异嗜性抗原。第五节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要点:人类HLA基因复合体;HLA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第六节佐剂要点:微生物及其产物。第二章免疫球蛋白117 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抗体的人工制备;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分类;3.掌握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水解片段及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化学要点: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与血清型。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产生要点: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及免疫球蛋白基因;免疫球蛋白产生的一般规律;抗体的人工制备。△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分类要点: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第三章补体系统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补体的概念、组成及理化性质、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要点: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补体系统的调节;补体的受体。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要点:溶解或杀伤细胞;调理作用和免疫粘附作用。第四节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第四章免疫系统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种类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和特点;2.熟悉免疫分子的特性及几种主要的细胞因子。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免疫器官要点: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第二节免疫细胞要点: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第三节免疫分子要点: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几种重要的细胞因子。第五章免疫应答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免疫调节、免疫耐受;117 2.掌握B细胞、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要点: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第二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要点:TDTH介导的细胞免疫;TC介导的细胞免疫。○第三节免疫调节要点: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第四节免疫耐受要点: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免疫耐受的消除。第六章超敏反应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Ⅲ超敏反应;2.熟悉Ⅳ超敏反应;3.掌握Ⅰ型、Ⅱ型超敏反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要点:变应原;发生机制。△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要点:发生机制;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要点:发生机制;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要点:发生机制;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七章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常用的生物制品;2.掌握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3.熟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测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免疫学预防要点:人工自动免疫用生物制品;人工被动免疫用生物制品。第二节免疫学治疗要点: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第三节免疫学诊断要点:体液免疫测定法;细胞免疫测定法;药物的免疫测定法。第八章细菌一、教学基本要求117 1.掌握细菌的概念,细菌的大小和基本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形态检查法的原则,细菌的营养和繁殖,细菌的人工培养;2.熟悉细菌的化学组成、营养物质、营养类型、营养物质的吸收,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致病性及常见的病原性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的概念,链霉菌属的生物学特性;3.了解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物理性质,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分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要点:细菌的大小和基本形态;细菌的细胞结构。△第二节细菌的物理性质要点:胶体性质;细菌的比重和重量;细菌的光学性质。△○第三节细菌形态检查法的原则要点: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染色标本检查法;显微镜检查法。△第四节细菌的营养与繁殖要点: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的吸收;细菌的生长繁殖。第五节细菌的新陈代谢要点:细菌的酶;细菌的呼吸;细菌的代谢过程;细菌的代谢产物。第六节细菌的致病性要点:细菌的毒力;病原菌的侵入数量;病原菌的侵入途径;细菌的感染类型。第七节放线菌要点:放线菌在微生物分类上的位置;放线菌的分类;链霉菌属的生物学特性。第九章真菌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真菌的概念,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2.了解真菌的分类、繁殖方式;3.熟悉几类常见的真菌,真菌与人类疾病。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真菌的生物学特性要点:真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第二节几类常见的真菌要点:酵母菌;毛霉菌;根霉菌。第三节真菌与人类疾病要点:浅部感染性真菌;深部感染性真菌;真菌霉素。第十章病毒一、教学基本要求117 1.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病毒的致病性和干扰素,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病毒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性。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与宿主菌细胞的关系,噬菌体的分离与测定,噬菌体的应用;2.了解病毒的人工培养;3.熟悉病毒的增殖,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常见的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反录病毒)。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分类要点: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分类。第二节病毒的增殖第三节病毒的人工培养要点: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第四节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要点:病毒的干扰现象;干扰素。第五节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要点:物理因素对病毒的作用;化学因素对病毒的作用;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第六节病毒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性要点:病毒的感染方式与体内传播方式;病毒的致病机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病毒感染的类型。第七节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要点: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第八节噬菌体要点: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与宿主菌细胞的关系;噬菌体的分离与测定;噬菌体的应用。第十一章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的分布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2.熟悉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要点: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第二节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第十二章消毒与灭菌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2.了解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二、教学内容117 第一节物理方法要点:热力灭菌法;低温;辐射;超声波;渗透压;过滤。第二节化学方法要点:重金属盐类;氧化剂;表面活性剂;醇类、酚类。第十三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遗传性和变异性的概念,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结合、转导);2.熟悉基因符号及有关术语;3.了解突变株的类型和实际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要点: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基因符号及有关术语;质粒。第二节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要点:基因突变及其特性。○第三节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要点:自发突变机制;诱变机制;DNA损伤的修复。第四节突变株的类型及实际应用要点: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第五节基因转移与重组要点:转化;接合;转导;重组。第十四章菌种的选育和保藏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菌种选育和保藏的一些基本概念,常用的菌种保藏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菌种选育要点:自然选育;诱变育种。第二节菌种保藏和复壮要点:常用的菌种保藏法;菌种的衰退和复壮。第十五章病原性细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几种常见菌的性状、培养、致病性。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球菌要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第二节肠道杆菌要点:埃希菌属;沙门菌属。第三节假单胞菌属117 第四节分支杆菌属第十六章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几种常见病毒的传播途径、防治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第二节麻疹病毒第三节肝炎病毒要点: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第四节反录病毒要点: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第十七章抗生素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抗生素的概念、分类,抗生素效价及单位表示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要点:抗生素的概念;医疗用抗生素的特点;抗生素的分类。第二节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第三节抗生素的制备要点:发酵阶段;发酵液预处理及提取阶段。第四节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阶段要点:次级代谢产物的概念;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第五节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要点: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干扰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的合成;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电子传递体系。第六节抗药性要点:抗药性的基本概念;抗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抗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抗药性的控制。第七节抗生素的效价、单位及效价测定法要点:抗生素的效价和单位;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测定法。第十八章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几种维生素、氨基酸的应用,酶及酶抑制剂的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维生素要点: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B12。第二节氨基酸要点:谷氨酸;赖氨酸。117 第三节酶及酶抑制剂要点:酶制剂;酶抑制剂。第四节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第十九章微生物与药物变质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药物变质的判断。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物中微生物的来源第二节微生物引起的药物变质要点:药物变质的判断;药物变质的外在表现。第三节防止微生物污染药物的措施第二十章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几种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杀菌试验。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要点: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病毒的分类。第二节杀菌试验要点:最低杀菌浓度或最低致死浓度的测定;活菌计数法。第三节联合抗菌试验要点: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棋盘格法。第四节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要点:试验菌,培养基,抗菌药物,对照试验。第二十一章药物制剂的微生物检查一、教学基本要求药物制剂的微生物检查的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无菌制剂的无菌检查要点:无菌检查的基本原则;无菌检查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口服药及外用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要点:细菌总数的测定117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学时54+24学分4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方式,药物的靶点作用的一门学科,是制药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将在药物研究和成果转化中起到关键环节的作用,成为药物基础研究和工业化生产之间的联系和指导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对药物成果快速转化、促进药物基础研究至关重要。(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本大纲为了适应现代药剂学的飞速发展,增加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对学生的药剂学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的要求,根据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制定的。(三)大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要求求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知识;能掌握药剂学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四)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学环节时名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一绪论11二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22三表面活性剂药用高分子44四制剂工程(单元操作)1010五液体制剂11六浸出制剂中药新剂型22七注射剂与滴眼剂23+38九片剂43+310十软膏剂和凝胶剂134十一栓剂538十二气雾剂516十三膜剂和涂膜剂437十四微囊、微球与脂质体235十五包含技术与固体分散技术415十六药物制剂的稳定性22十七药物制剂的配伍11十八生物剂学与药物动力学11十九缓释与控释制剂11总计5222478117 (五)实验部分详见《药剂学实验》(24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六)考核办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及课堂练习,占10%;2.实验成绩:占20%。3.试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4.综合考试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试卷成绩×70%。(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药剂学》,毕殿洲编,(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梁文权编,(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2.《实用药物制剂技术》庄越等编,(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二、教学内容纲要课堂讲授部分第一章 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药剂学的概念及药剂学常用术语:药剂及药品、剂型、制剂、药剂、成药。2.掌握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及特点。3.药典和药品标准的性质、内容。处方的结构。4.了解药剂学的任务及熟悉发展概况。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药剂学的概念及重要性药物学的分支学科药剂学的任务第二节药物剂型要点:剂型的分类剂型的重要性第三节药剂学的发展要点:药剂学和现代药剂学的发展概况第四节药典和药品标准要点:药典的概念第二章药物制剂处方前设计工作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药物制剂处方前文献检检索及分析研究原理及方法。2.掌握固体药物、液体制剂的配伍研究方法。3.了解新药制剂的研究与申报项目及主要内容。二、教学内容117 第一节药物制剂处方前设计工作要点:文献检索及分析方法的研究处方前工作中的药物理化性质的测定药物稳定性及配伍研究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特征与处方前工作第二节新药制剂的研究与申报△要点:新药的分类及申报新药需上报的项目申报新制剂的四个主要内容第三章表面活性剂药用高分子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2.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方法3.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其它应用及生物学特性4.掌握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应用性能5.了解常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表面活性剂要点: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各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原理及作用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特性第二节药用高分子要点:高分子的结构特征与应用性能常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其它天然高分子材料第四章制剂工程(单元操作)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粉碎、过筛与混合的机理、设备与方式2.掌握制粒的机理、设备与颗粒制备方法3.掌握干燥原理、设备与干燥方法及设备4.了解空气净化技术与滤过技术5.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原理、无菌操作、无菌检查方法6.了解滤过除菌设备及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粉碎、过筛与混合要点:粉碎、过筛、与混合的机理、方式、设备与方法筛分的效率及评价,设备与方法混合的机理、混合度、影响混合的因素、设备与方法第二节制粒117 要点:湿法制粒的机理、设备与方法干法制粒及喷雾制粒设备与方法液相中晶析制粒法第三节干燥要点:干燥原理、计算与干燥速率曲线、干燥方法、设备与冷冻干燥技术第四节空气净化技术与滤过技术要点:洁净室的净化标准与测定方法空气滤过机理及影响因素空气滤过器及其特性洁净室的设计及洁净室对人、物的要求第五节灭菌与无菌技术要点:常用物理灭菌法及F与F。值化学灭菌法及无菌操作法第六节滤过要点:滤过机理与影响因素滤过器的特点及应用△第五章液体制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液体制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及质量要求。2.掌握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与应用。增加溶解度的方法。各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典型处方分析。3.熟悉液体制剂形成的理论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4.了解液体制剂的防腐与色、香、味的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液体制剂的分类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要点: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液体制剂的防腐液体制剂的矫味与着色第三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要点: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溶解速度及其因素第四节溶液型液体制剂要点:溶液剂的制备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117 糖浆剂等各种溶液型液体制剂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第五节溶胶剂要点:溶胶剂剂的概念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溶胶剂和制备方法第六节高分子溶液剂要点: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方法第七节混悬剂要点:混悬剂的概念及质量要求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混悬剂的稳定剂第八节乳剂要点:乳剂的的概念、组成、分类、特点及鉴别方法乳化剂的基本要求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乳剂的制备方法乳剂的变化乳剂的质量评定方法第九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要点:合剂、洗剂等各种液体制剂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第六章浸出制剂中药新剂型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浸出制剂的概念、种类、浸出溶剂的选用、浸出过程及影响因素。2.熟悉常用的浸出方法、工艺、设备、浸出原理及浸出液的、干燥的方法。质量控制及典型处方分析。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浸出制剂要点:常用浸出制剂的概念、种类常用浸出制剂制备方法提高浸出制剂质量的措施第二节中药新剂型要点:中药传统剂型的特点中药剂型改革的原则及程序主要的中药新剂型第七章注射剂与滴眼剂一、教学基本要求117 1.掌握注射剂的定义、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2.掌握注射剂的常用溶剂、附加剂的作用。注射剂车间的要求。3.掌握无菌法和无菌操作法的概念和常用方法。4.熟悉输液剂、注射用无菌粉末混悬液型注射剂的特点。注射剂处方的设计。5.掌握滴眼剂的含义、质量要求、pH及渗透压的调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注射剂概述要点:注射剂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注射剂的给药途径注射剂的质量要求第二节注射剂的溶液和附加剂要点:制药用水的类别、用途及质量要求,注射用水的制备方法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其它注射用溶剂的特性注射剂的附加剂及渗透压调节方法△第三节注射剂的制备要点:注射剂车间的设计要求注射剂的容器和处理方法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流程注射剂的质量检查项目△第四节输液要点:输液的种类与质量要求输液的渗透压的计算输液的制备工艺输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输液举例第三节注射用无菌粉末要点: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分类、适用药物范围冷冻干燥法的概念原理及工艺第四节注射液新产品试制和质量研究要点:注射剂新产品和质量研究的程序和范围注射剂处方设计时一般应考虑的问题典型产品试制分析混悬型注射剂的试制第五节眼用制剂要点:滴眼剂的概念、质量要求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滴眼剂的生产工艺117 滴眼剂的处方设计与附加剂选用△第八章散剂、颗粒剂与胶囊剂及滴丸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散剂的特点、、制备工艺。2.了解散剂在制备及储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3.熟悉胶囊剂和颗粒剂的特点、种类。了解一般制法和质量要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散剂、颗粒剂与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的溶出过程第四节散剂要点:散剂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散剂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散剂的包装贮藏对质量的影响第四节颗粒剂要点:颗粒剂的概念及制备方法颗粒剂的质量要求及包装贮藏第四节胶囊剂要点:胶囊剂的概念、分类与特点硬胶囊剂的制备方法、质量要求软胶囊剂的制备方法、质量要求肠溶胶囊剂的概念胶囊剂的质量检查、包装与贮存第四节滴丸剂与微丸要点:滴丸的概念及特点滴丸的制备原理及制备方法微丸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微丸的制备辅料及制备方法△第九章片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片剂的特点、种类、质量要求与检查。2.掌握片剂的辅料及片剂处方的组成、制备工艺过程。3.熟悉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及方法。4.了解制备片剂的常用设备。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掌握片剂的概念、特点、分类及质量要求第一节片剂的辅料要点:片剂处方的一般组成117 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和作用第一节片剂的制备要点: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片片剂的制备流程、适合药物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原因第四节片剂的包衣要点: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方法片剂包衣材料与工序、、包衣设备第二节片剂成型及影响片剂成型和片剂质量的因素要点:片剂成型机理影响片剂成型和质量的因素原辅料的基本性质第三节压片和包衣过程要点:压片和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七节片剂的质量评价、包装与贮存要点:片剂质量检查的主要项目、测定方法及标准,片剂的包装、贮存条件第十章软膏剂和凝胶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软膏剂的常用基质、制备工艺及质量要求。典型处方分析。2.掌握眼膏剂的无菌措施及质量要求。3.了解软膏剂的吸收。了解硬膏剂的种类、组成和作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软膏剂要点:软膏剂定义、分类和质量要求软膏剂的常用基质与处方、制备方法、包装与贮存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糊剂概念及特点眼膏剂概念、处方、质量要求及注意事项第一节外用凝胶剂要点:水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的制备及举例△第十一章栓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栓剂的作用特点、种类、质量要求及置换价的计算。2.掌握常用的栓剂基质、制备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掌握栓剂的概念、种类、特点与质量要求第二节栓剂基质117 要点:栓剂基质的基本要求、种类、性质第一节栓剂的制备与处方举例要点:栓剂制备方法及包装材料与贮藏栓剂处方举例第二节栓剂研制中应考虑的问题要点:作用与局部作用的栓剂栓剂的稳定性与刺激性试验第五节栓剂的质量检查及贮存要点:掌握栓剂的质量检查项目及方法△第十二章气雾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气雾剂的含义、种类、特点组成。2.了解气雾剂的制备、质量检查。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气雾剂的含义、种类、特点组成要点:全身第二节气雾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第十三章膜剂和涂膜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和涂膜剂的处方组成、特点、制备方法。常用的成膜材料。2.了解影响膜剂释放的因素。了解上述制剂的质量控释。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膜剂要点:膜剂的概念、特点与分类膜剂的成膜材料及制备工艺第二节涂膜剂要点:涂膜剂的概念、组成与制法第十四章微囊、微球与脂质体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与脂质体的含义、特点及应用。2.熟悉微囊的组成、制备方法及质量评定。3.了解微囊化的概念。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微囊要点:微囊、微球的定义、特点和性质囊心物与囊材药物微囊化的方法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117 第二节脂质体要点:脂质体的组成、构造与特点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制备脂质体的材料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评价第十五章包含技术与固体分散技术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固体分散体的含义、特点、常用载体与制法。2.掌握包含物的概念,环糊精的应用。3.了解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原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包合技术要点:包使技术的含义、形成与类型包合材料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包合物的验证包合技术在药剂学上的应用第二节固体分散技术要点:技术的概念、作用特点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体的类型与物相鉴定固体分散体的速效与缓释原理第十六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的主要途径。2.掌握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和稳定方法。3.熟悉研究液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实验方法。4.了解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的意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研究范围化学动力学的原理与试验方法第一节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要点:药物的水解反应、氧化反应药物的异构化、聚合、脱羧反应第三节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性方法117 要点:处方因素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外界因素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配伍变化的含义及分类。2.了解液体剂型中药物的配伍变化及处理原则与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药物制剂配伍的目的、配伍变化、配伍禁忌的含义、分类及意义△○第二节物理性与化学性配伍变化要点:物理性配伍变化的现象及原因化学性配伍变化的现象及原因第三节注射剂的配伍变化要点:常见的注射液配伍变化及原因△○第四节药物的相互作用与配伍变化的研究与处理方法要点:药物相互作用配伍变化实验方法及处理原则和方法第十八章 生物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2.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掌握有关药动学参数的含义及计算。3.熟悉药动学单室模型血管内、外给药求药动学参数。4.熟悉生物利用度的表示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药剂学要点: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药物吸收的定义、机理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实验设计第二节药物动力学要点: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药动学有关参数的含义及计算药动学单室模型血管内、外给药求药动学参数第十九章缓释与控释制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缓、控释剂的类型、辅料、制备工艺。2.熟悉缓、控释制剂的组成。3.了解缓、控释制剂的试验方法。117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不适宜的药物延缓药物释放的方法第二节口服缓释与控释制剂要点:熟悉包衣型制剂、骨架型制剂和渗透泵制剂第一节长效注射剂要点:延长注射剂作用的方法混悬型长效注射剂乳浊型长效注射剂植入剂第四节经皮给药系统要点: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特点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和制备实验教学部分实验一片剂的制备一、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和复方碳酸氢钠片的制备,熟悉制备片剂的基本工艺过程。2.掌握片剂的质量检验方法。3.了解单冲压片机的基本构造、使用和保养。二、教学内容要点:片剂的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乙酰水杨酸片和复方碳酸氢钠片的制备单冲压片机的安装与调试干颗粒含水量测定片剂的质量检查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实验二阿司匹林片崩解时限影响因素的检查及溶出度测定一、教学基本要求1.考察片剂常用辅料包括粘合剂、润湿剂及表面活性剂等对片剂崩解时限的影响。2.熟悉各类辅料的选择和应用。3.了解固体制剂(片剂、胶囊剂等)测定溶出度的意义。4.掌握溶出度测定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二、教学内容要点:基本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阿司匹林片的制备阿司匹林片崩解时限的测定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17 基本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测定比较值E(吸收度)样品(阿司匹林片)的测定实验数据处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设计及制备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维生素C溶液的有关化学性质,熟悉影响药物氧化速度的因素。2.初步掌握考察药物溶液稳定性的实验方法。3.了解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及处方设计要点。4.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要点:基本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加热时间对维生素C的影响溶液PH值对维生素C氧化的影响含氧量的影响和抗氧剂的作用重金属离子的影响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第二节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要点:基本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玻璃安瓿的质量检查工艺流程与物料准备(由学生个人拟定)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实验四滴眼剂的制备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滴眼剂的特点及配制方法。2.了解无菌操作法在滴眼剂生产中的应用。3.掌握滴眼剂的渗透压调整方法。二、教学内容要点:基本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氯霉素滴眼液及庆大霉素滴眼液的制备滴眼剂的检查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实验五栓剂的制备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各类栓剂基质的特点及适用情况。117 2.掌握熔融法制备栓剂的特点及适用情况。二、教学内容要点:基本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甘油栓及醋酸洗必泰栓的制备栓剂的质量检查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实验六常用软膏剂基质的制备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的制备方法。2.了解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将药物加入基质中的方法。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二、教学内容要点:基本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油/水型及水/油型乳剂基质的制备软膏剂质量评定方法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实验七壬苯基聚乙二醇醚膜剂的制备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水溶性膜剂的一般制备方法。2.了解聚乙烯醇等成膜材料的性能。二、教学内容要点:基本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壬苯基聚乙二醇醚膜剂的制备膜剂质量控制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实验八微型胶囊的制备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制备微囊的常用方法。2.了解影响微囊成型的因素。3.掌握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原理和方法。二、教学内容要点:基本概念、实验原理、仪器和材料鱼肝油微囊的制备磺胺二甲嘧啶(SM2)微囊的制备显微镜观测微囊填写实验制备记录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