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50 KB
  • 2022-04-29 14:36:21 发布

最新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体育教学课件PPT.ppt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体育教学 一、脑发育 脑重量的发展新生儿8-9个月2-3岁6、7岁9岁12岁成人390g660g990-1011g1280g1350g1400g1400g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直立行走扩大婴儿的活动范围,扩展了视野,发展了婴儿的感觉器官,尤其发展了空间知觉,行走动作使动作精细分工、协调、灵活,发展直觉行动思维,独立行走为有目的的活动准备条件,发展独立性。手的动作发展使婴儿逐步掌握运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动作的随意性不断发展,手眼协调,发展了分析综合能力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各种活动和认知发展的基础,动作发展与婴幼儿的空间认知、概念形成和社会交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儿童认知发展与体育教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3)它们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各阶段发生的时间大致对应于上述的年龄阶段,但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运算“运算”是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借用的一个术语,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3+2=55是由3和2转化而来的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到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收具体直觉表象的约束。思维特征主要表现: 1、单向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5、不符合逻辑的推理前后左右上下方位训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即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该阶段的儿童已经能进行逻辑思维。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形式运算”是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这一阶段儿童或青少年已完全具备进行以下思维的能力。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认知发展阶段过渡的一般与特殊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从前运算到具体运算的过渡和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在不同个体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同一个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思维可能达到形式运算水平,但是遇到新的困难问题时,其思维又会退回到具体运算水平。一个人在不同学科领域思维发展阶段可能存在差异。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同化才有可能实现,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体育教学与其它门教学一样必须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高级段发展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游戏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学低年级以发展儿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体育内容主要由游戏和基本活动技能,同时增加一些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则逐渐开始涉及一些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小篮球、小足球等以及一些技能性比较强、对运动素质要求高的内容,如田径、武术、体操中的技巧和单双杠等,此外,韵律操和舞蹈等内容也可以进入小学体育课堂。 1、垫上滚动:单人直体侧滚动。团身滚动要求辨别身体前后、左右滚动方向。2、前滚翻,能说出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和连续前滚翻的重要环节。3、前滚翻成蹲撑接挺身跳。4、小小蜘蛛侠攀爬游戏。发展灵敏和协调素质(10-12岁)力量、耐力5、平衡木上爬行、转身和跳下(6-9岁)5、快速变向跑(13-16岁,11-13岁)6、多种手托实心球跑7、炸油条游戏等 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体育游戏具有自身的特点,如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有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自己对孩子游戏的观察、按照游戏与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关系,把游戏分为以下三类; 练习性游戏(0-2岁)这种游戏出现在感觉运动期。它仅仅是为了“快乐”,别无他的目的。皮亚杰进而把这类游戏分为五个阶段1、纯反应阶段2、具有适应行为阶段3、使用已熟悉的东西做游戏的阶段4、把无关的东西组合起来做游戏的阶段5、包括假装睡觉一类象征内容的游戏阶段。他指出,当儿童获得了感觉运动技能时,为了看见玩具会反复地扭头去,或者反复地拉这根使小鸟运动的绳子。 象征性游戏(2-7岁)这种游戏出现于前运算期。它是语言组词的能力获得同时出现的,并且与儿童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表像相联系(如爸爸出去了,妈妈抱宝宝的表象)。通过生活经验中的表象进行游戏活动可以巩固象征性,既能理解一种符号(语词或动作),能代替另一种被符号化的物体。比如,假装像父亲一样睡觉的儿童有一种特殊的睡眠姿势:闭着眼,垂着头、打着鼾。 带有规则的游戏(7-12岁)这种游戏出现于具体运算期。它涉及到规则的同化练习。皮亚杰指出,到了象征性游戏的后期阶段,出现了从同一地方投掷东西,从同一距离投掷东西等习惯或自发形成的规则,以后又出现了两人以上共同进行的游戏,再以后,又增加了协同配合活动的社会性较强的游戏,最后,就演变为具有责任和禁忌的有规则的游戏。6-7岁的孩子游戏时模仿成人的行为,游戏的规则还具有强制性,由于他们对规则不理解经常会违反规则;8-10岁的孩子已开始理解为了进行游戏需要共同制定、共同遵守或共同修改规则,他们已认识到打球、下棋和各种体育游戏都必须有规则,如有规定时间和场地界限等。如:水平一中的很多游戏 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征感知的充分发展在入学之初,儿童的感知觉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听觉、视觉十分敏锐,味觉、嗅觉和触觉和嗅觉比较发达,为其学习活动提高了基础和保障。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感受性不断提高。 注意力有限刚进入学校时,儿童注意的目的性较低,只能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随意注意很快得到发展,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不稳定和范围不断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有限,需要教师给予指导。 记忆力逐步提高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识记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容易记住那些非常有兴趣的事物;并且记忆内容由初期的具体形象记忆逐步发展到抽象记忆。小学阶段,儿童机械记忆也非常发达,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逐渐发展,并占主导地位。 想像力丰富,但幻想的成分较大小学低年级学生,想像力十分丰富。在他们头脑中,现实与想像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像与现实的混淆,而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像力发展的这种特征,成人会将其当做“说谎”或欺骗。想像力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萌芽。对此,教师要充分予以理解,着力保护盒慎重对待。 五、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发展皮亚杰认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同样,兴趣是在体育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因素,以及性别、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遗传因素会对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学生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情绪、意志、个性等主观条件对体育兴趣的产生和延续起着决定作用。 体育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体育兴趣发展的低级阶段,往往直接由体育活动内容、方法的新异性引起,新异性降低,兴趣也就消失。此阶段具有直接性、不自觉和广泛性的特点乐趣:是体育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深入发展起来的,具有专一性,较自觉和坚持性的特点。志趣:则是体育兴趣发展的高级阶段与社会期望和个人的长期目标相联系,具有社会性、自觉性、更强的坚持性,甚至终身不变的特点。 儿童的体育兴趣最初主要是与好玩,好动、好奇的需要以及与寻求刺激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而体育活动,尤其是游戏活动本身所固有的丰富多彩、兴奋刺激、令人愉快的身心活动特点,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引起了儿童早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行为。体育活动的运动特征和感性体验使得其活动本身就成为儿童少年注意和感兴趣的对象。 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重要的是体育教师应当认识到体育兴趣在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中的重要作用,主动了解和发现学生当前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和现有水平,并通过教学活动安排,将学生期望进行的体育活动直接和间接地与他们的体育兴趣联系起来,以此满足小学生体育活动需要和兴趣。体育兴趣是学生终生锻炼的基础,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决定着学生今后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五、儿童多动症医学上有称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此症在学龄儿童中患病率约为5%--10%,以男孩居多,男女比例失调约为9:1患儿注意短暂,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思想经常分散,且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打架斗殴,惹事生非。这类儿童智力多为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如这种儿童一般阅读能力差,并且算术和其他文字方面的机能也较差,所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关于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无定论。其中最为普遍的解释是轻微脑损伤,许多年幼儿童常表现出脑电图异常和躯体不协调,读写笨拙,笔画颠倒等。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意味着儿童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现代化都市家庭中,感统失调的孩子高达85%以上,其中约有30%的孩子为重度感统失调。 谢谢 宾语从句时态2011级英本三班成雪 概念:在句子中起宾语作用的从句叫做宾语从句。宾语从句的时态在宾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要和主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保持一致,一般规律为:1.主句中的谓语动词如果是一般现在时,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可以用相应地任何时态;〈1〉Idon’tknowwhenhewillcomeback.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2〉HetellsmethathissisterwenttoBeijingyesterday.他告诉我他姐姐昨天去北京了。 2.主句中的谓语动词如果是一般过去时,从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相对应的过去时态。〈1〉Wangmeididn’tknowwhohewas.王梅不知道他是谁。〈2〉Sheaskedherfatherhowtheaccidenthappened.她问她爸爸事故是如何发生的。〈3〉Hetoldmethathewaspreparingforthesportsmeeting.他告诉我他在为运动会做准备。 3、如果宾语从句所表示的是客观事实、普遍真理、自然现象或习惯性动作等,不管主句用什么时态,从句都用一般现在时。〈1〉Weallknowthatthesunrisesintheeast.我们都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2〉Thescientistsaidthattheearthgoesroundthesun.科学家说地球绕着太阳转。 1.Ididn’tknowwhomthelettersTheheadmasterhopeseverything______well.(go)2.Theradiosaysit_________cloudytomorrow.(be)3.Tomsaysthatthey____________(play)basketballatsixo’clockyesterdayevening.4.Ihearhe__________(return)italready.5.Hesaidthatthey_________membersofthePartysince1948.(be)6.Heaskedwhatthey__________ateightlastnight.(do)7.Theteachertoldhisclassthatlight_______fasterthansound.(travel)8.Ithinkyou__________abouttherelayracenow.(talk)练一练 Thankyou!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