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2.00 KB
  • 2022-04-29 14:36:02 发布

最新儿童保健门诊工作常规及体格发育测量妇幼中心讲稿 课件课件PPT.ppt

  • 8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儿童保健门诊工作常规及体格发育测量妇幼中心讲稿课件 儿童保健门诊工作常规8/18/20212 儿童保健门诊的任务社区保健健康咨询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儿童心理行为评定与干预其他工作8/18/20213 儿童保健门诊的工作内容门诊资料的登记。◆详细填写各种原始卡、册、图、表,不得遗漏。◆做好日常登记统计,根据当地的儿童保健工作内容和要求做好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定期总结门诊工作,掌握门诊保健儿童的建卡、健康体检、疾病患病等情况及儿童健康水平。8/18/20217 儿童保健门诊的工作内容保管好各种门诊资料。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例会,并接受业务培训。8/18/20218 儿童保健门诊的配置基本设施:应有专用房间,一般不少于15㎡,基本工具:婴儿、幼儿体重计,身高及身长量板,软尺,皮脂测量器,智能测试工具,测视、测听工具,听诊器,压舌板,体温计,图片实物示教,各种宣传手册,计算机等。8/18/20219 儿童保健门诊的配置人员配置:根据业务工作量决定。农村儿童保健门诊可设在乡、村,可根据系统保健的要求而定期开放,由乡村妇幼医生承担。主要开展儿童健康体检;体弱儿的检查及治疗;科学育儿知识宣传指导;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进行预防接种和补漏等。8/18/202110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内容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从儿童出生时就开始进行8/18/202111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内容——新生儿期保健的系统管理家庭访视:访视次数4次。初访-出院后1~3天。复访-生后5~7天。三访-生后10~14天。满月访-生后28~30天。8/18/202112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内容——新生儿期保健的系统管理初访:看-居住环境;问-生产情况及预防接种情况;察-新生儿呼吸、体温、皮肤、畸形等、测-体温、体重、身长;教-家长喂养和护理。访视过程中,有异常处理/转诊。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其他高危儿,进行专案管理。8/18/202113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内容——新生儿期保健的系统管理复访:初访指导内容的执行情况;有何新问题;注意生理性体重下降、黄疸、脐带脱落的情况。三访:体重升了吗?黄疸退了吗?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甲低、苯丙酮尿症、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满月访:全面体检,分出体弱儿及健康儿。8/18/202114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内容——新生儿期保健的系统管理高危新生儿管理:☆高危儿-体重小于2500g、胎龄小于37周、有宫内缺氧、产时窒息、先心病、腭裂及母亲孕期有病者。☆要进行专案管理,如无条件进行管理要及时转诊。8/18/202115 健康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体检时间:42天、4、2、1(即:1岁内每3个月一次3月、6月、9月、12月;3岁内每6个月一次;3~6岁每一年一次)。检查的主要内容:建立系统管理卡或手册,体格测量和健康检查、正确使用生长发育监测图、开展儿童健康教育等。8/18/202116 各年龄期保健特点——婴儿期保健体格测量,进行体格发育评价(应用生长发育监测图),指导。了解情感、语言及运动发育情况。常规进行“DDST”测试。每3个月查一次Hb,如果3个月后Hb<110g/L,应治疗。至少做一次尿常规,怀疑佝偻病时应做血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及骨X线。测听力、视力、对不站或站不稳的婴儿应注意除外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8/18/202117 各年龄期保健特点——幼儿期保健体格测量,进行体格发育评价(应用生长发育监测图),预防营养不良或肥胖。一年做1~2次Hb筛查,Hb<110g/L,应治疗;每年进行一次视力筛查;每年做一次尿、大便常规检查。8/18/202118 各年龄期保健特点——学龄前期保健体格测量,每年身高增长不低于5mm。一年做1~2次Hb筛查,Hb<110g/L,应治疗;每年进行一次视力筛查;每年做一次尿、大便常规检查;每年检查口腔1~2次、测视力1~2次。8/18/202119 各年龄期保健特点——学龄期保健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注意有无脊柱畸形。每年做一次口腔及眼的检查。性发育异常(如性早熟或性发育迟缓)。肥胖症。学习困难等。8/18/202120 各年龄期保健特点——青春期保健注意矮小、性发育异常、心理行为障碍等8/18/202121 儿童体格发育的测量8/18/202122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常用的测量指标:体重、身高(长)、坐高、头围、胸围、臂围等。8/18/202123 测试意义身高(身长)代表头、脊柱、下肢长的总和。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和人体纵向高度的主要形态指标,是反映长期营养不良的客观数据也是正确估计身体发育和评价生长速度时不可缺少的依据。身长和身高8/18/202124 1.身长(length)的测定(0~2岁儿童)(1)测量仪器标准量床,使用前需利用钢尺检验其准确度。准确度要求:用2米长,精确度到毫米刻度的钢尺作为标准尺,检查量床上的刻度是否准确,若全长与标准尺相差0.5厘米以上则不能使用。8/18/202125 图1标准量床8/18/202126 1.身长的测定(0~2岁儿童)(2)测量方法测量时被测小儿脱去鞋袜,仅穿单裤,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两侧耳屏上缘和眼眶下缘的连线构成与底板垂直的想象平面。助手固定儿童头部和身体,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两膝,使两下肢互相接触并贴紧底板,右手移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双侧有刻度的量床注意两侧读数一致,以厘米为单位读数并记录到0.1cm。8/18/202127 1.身长的测定(0~2岁儿童)(3)注意事项身长的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0.1cm。测量前应用标准钢尺校正,使用前应检查量床有无裂缝,头板是否与底板成直角,足板是否倾斜。同时检查量床是否水平放置。足板与头部接触时,松紧要适度,头发蓬松者要压实,头顶的发辫、发结要放开,饰物要取下。8/18/202128 2.身高的测定(3-6岁儿童)(1)测试仪器指定身高坐高计,使用前需检查其立柱与底板台是否固定牢靠,底板台是否放置平稳,立柱与滑测板的位置是否正确。用2米长,其精确度到毫米刻度的钢尺作为标准尺,检查柱上的刻度是否准确,若全长(2米)和标准尺相差0.5厘米以上则不能使用。8/18/202129 图2身高测量计8/18/202130 2.身高的测定(3-6岁儿童)(2)测试方法测量时被测者脱去鞋、袜、帽子,赤足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度)。足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间与立柱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使其耳屏上缘与两眼眶下缘呈水平位。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于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平面等高进行读数。记录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8/18/202131 2.身高的测定(3-6岁儿童)(3)注意事项身高的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0.1厘米。测量前校正,使用前应用标准钢尺校正。同时应检查立柱与底板是否垂直,连接处是否紧密,有无晃动,零件有无松脱等情况并及时加以纠正。身高计应选择平坦靠墙的地方放置,立柱的刻度尺应面向光源。8/18/202132 2.身高的测定(3-6岁儿童)(3)注意事项严格掌握“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的测量姿势要求,测试人员读数时两眼一定与压板等高,两眼高于压板时要下蹲,低于压板时应垫高。水平压板与头部接触时,松紧要适度,头发蓬松者要压实,头顶的发辫、发结要放开,饰物要取下。读数完毕,立即将水平压板轻轻推向安全高度,以防碰坏。8/18/202133 3.身高(长)增长规律和估算方法足月新生儿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内增长最快,约增加25cm,前3个月增长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总增长值);以后逐渐减慢,第二年约增长10cm,2岁末身长约为85cm;2岁后身长(高)的增长较稳定,每年平均增长5~7cm。2~10岁儿童的身高可按公式推算:身高(cm)=年龄(岁)×7(cm)+70(cm)8/18/202134 测试意义坐高(顶—臀长)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通常表示躯干的长度),坐高的增长代表脊柱和头的增长,可以间接地了解内脏器官的发育状况,另外,坐高与身高或体重的比值,对于评价幼儿体型和营养状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顶—臀长和坐高8/18/202135 1.顶—臀长(0-2岁儿童)(1)测量仪器标准量床,使用前需利用钢尺检验其准确度。8/18/202136 1.顶—臀长(0-2岁儿童)(2)测量方法小儿取卧位于量床中,助手固定小儿头部和身体,测量者的位置要求与测量身长同。测量者左手提起小儿小腿,使小儿膝关节屈曲,同时使骶骨紧贴底板,大腿与底板垂直,移动足板使其压紧臀部,读刻度至0.1厘米。8/18/202137 1.顶—臀长(0-2岁儿童)(3)注意事项顶—臀长的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0.1厘米。测量前应用标准钢尺校正,同时检查量床有无裂缝,头板是否与底板成直角,足板是否倾斜,是否水平放置。足板与臀部接触时,使骶骨紧贴底板,大腿与底板垂直,移动足板使其压紧臀部。8/18/202138 2.坐高(3-6岁儿童)(1)测试仪器儿童身高坐高计,测量前校正和检查同身高测量。8/18/202139 8/18/202140 2.坐高(3-6岁儿童)(2)测试方法被测者坐于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先使身躯前倾,骶部、两肩胛间紧靠立柱,然后坐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以保持耳屏的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两腿并拢,大腿伸直面与身躯成直角而与地面平行,大腿与坐板完全接触,并相互靠拢,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足尖向前,双足平踏在地面上。如受试者小腿较短,适当调节踏板高度以维持正确测试姿势。8/18/202141 2.坐高(3-6岁儿童)(2)测试方法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两眼与压板呈水平位进行读数,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8/18/202142 2.坐高(3-6岁儿童)(3)注意事项测试时,受试幼儿应先弯腰使骶骨部紧靠立柱而后坐下,以保证测试姿势正确。较小幼儿应选择宽度适宜的坐板和合适高度的足踏垫板,以免测试时受试者向滑动而影响测试值的准确性。其它注意事项与身高测试相同。8/18/202143 3.坐高(顶—臀长)增长和估算方法由于下肢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生长速度加快,因此坐高占身高的比例也随之下降。出生时坐高占身长的66%;4岁时占身长60%;6岁以后则小于60%。8/18/202144 1.测试意义体重是身体各部分的总和,反映人体横向生长及围、宽、厚度及重量的整体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儿童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的发育状况和人体充实度,而且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营养状况(尤其是近期)。体重8/18/202145 2.测试仪器初生儿用婴儿秤(由项目统一下发),最大载重20Kg,精确读数至10g;1个月至6岁用最大载重为50kg的杠杆式台秤,精确读数至50g。8/18/202146 每天上午、下午测量前及测量中应检查校正,将体重秤平稳放在地上,查看底踏板下的挂钩是否连接好,首先检查0点,即将游锤放在“0”刻度上,观察杠杆上、下摆动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偏高或偏低),可调节杠杆螺丝。8/18/202147 图4婴儿磅秤图5杠杆式磅秤图6磅秤8/18/202148 3.测量方法测试前受测者应先排大、小便,然后脱去鞋、袜、帽子及外衣,仅穿短裤和背心。称量小婴儿时可于台秤上放一个方便、安全舒适和重量固定的容器,将婴儿卧于其中,称后减去容器重量;1~3岁小儿可蹲于称台中央,年长儿童可赤足轻轻地站在事先画好脚印的适中部位,两手自然下垂(不可摇动和接触其它物体,以免影响准确性)。8/18/202149 测量:先加砝码于横杠的自由端,再调整游锤,直到杠杆呈正中水平位。将砝码及游锤所示读数相加,以公斤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8/18/202150 4.注意事项体重的测量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到0.01千克。每天上午、下午测量前及测量中应检查校正。测量前,要求被测者脱去鞋、帽、厚重衣物,排空大小便。8/18/202151 4.注意事项体重的测量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到0.01千克。每天上午、下午测量前及测量中应检查校正。测量前,要求被测者脱去鞋、帽、厚重衣物,排空大小便。8/18/202152 5.体重增长规律和估算方法正常足月男婴出生体重为3.4kg±0.4kg,女婴为3.2kg±0.4kg(我国1995年资料);“生理性体重下降”;婴儿期前3个月体重增长速度最快,3月末可达出生时的2倍(6kg),与后9个月的增加值几乎相等;1岁末已增至出生时的3倍(9kg),为生后第一个高峰;2岁时增至出生体重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比较稳定;进入青春期后,体重的增长又呈现第二个高峰,每年可增达4~5kg;由于儿童体重增长并非等速增长,评价时应以其测量体重为依据。8/18/202153 5.体重增长规律和估算方法计算儿童用药量和液体用量时,可参照下列公式进行推算体重。公式一: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7~12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3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岁)×2+8公式二:3~12个月体重(kg)=[年龄(月)+9]÷21~6岁体重(kg)=年龄(岁)×2+87~12岁体重(kg)=[年龄(岁)×7-5]÷28/18/202154 1.测试意义胸围是胸廓的最大围度,可以间接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出生时的胸围平均为32.4厘米,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后胸围超过头围,其差值数(厘米)约等于小儿的年龄。胸围8/18/202155 2.测试仪器软尺应用较好的布质涂漆的(由项目统一下发),不能应用伸缩性较大的纯塑料制作的软尺。使用前应用2米长,其精确度到毫米刻度的钢尺作为标准尺,若全长(2米)和标准尺相差0.5厘米以上则不能使用。8/18/202156 3.测试方法3岁以下儿童卧位或立位,3岁以上小儿取立位(不要取坐位)。被测者处于平静状态,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其前方或右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被测者胸前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使其绕经右侧后背以两肩胛骨下角下缘为准。经左侧面回至零点,各处软尺轻轻接触皮肤(1岁以下小儿皮下脂肪松厚者宜稍紧),取平静呼、吸气时的中间读数至0.1厘米。8/18/202157 图7胸围的测量8/18/202158 4.注意事项胸围的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0.1厘米。测试人员进行测试时,注意受试者姿势是否正确,有无低头、耸肩、挺胸、驼背等,及时予以纠正。测试人员应严格掌握带尺的松紧度,并做到测试全过程一致性,以求减少误差。肩胛下角如触摸不到,可令受试者挺胸,触摸清楚后受试者应恢复正确检测姿势。两侧肩胛下角高低不一样时,以低侧为准。8/18/202159 5.胸围增长规律和估算方法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平均为32cm;婴儿期增长最快,1岁末胸围与头围相等,大约为46cm;第2年约增加3cm;3~12岁胸围平均每年增加1cm,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周岁数减1。8/18/202160 1.测试意义头围是反映脑部(脑和颅骨)发育的重要指标。头围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1岁时平均46cm;第二年增加2cm,第三年增长1~2cm。2.测试仪器所用软尺同上胸围测量。头围8/18/202161 图8头围的测量8/18/202162 3.测试方法取立位或坐位(婴儿坐于母腿上,由母扶住头),测量者立于被测者之前或右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下缘恰于眉毛上缘),软尺从头部右侧绕经枕骨粗隆最高处回至零位,读数至0.1厘米。测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对称,长发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8/18/202163 4.注意事项头围的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0.1厘米。测试人员应严格掌握带尺的松紧度,并做到测试全过程一致性,以求减少误差。女孩头顶的发辫、发结要放开,饰物要取下,头发蓬松者要适度压实。8/18/202164 5.头围增长规律和估算方法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cm;生后3个月增加约8~l0cm;4-~12月头围增加约12cm,平均为46cm;2岁时增加2cm,达48cm;5岁时头围为50cm左右;15岁时约53~54cm,与成人相近。8/18/202165 谢谢!8/18/202166 第七节截肢患者的康复马雪真 重点与难点使用假肢前的训练穿戴和使用假肢的训练假肢的评定残肢的评定 概述概念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或已丧失生理功能的肢体切除经关节平面的截肢称为关节离断截肢手术的目的尽可能保留残肢和残肢功能,并通过安装假肢和残肢训练,代替和重建已切除肢体的功能 概述截肢水平的选择上肢截肢平面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残肢长度下肢截肢平面的选择截肢平面的选择原则是,除小腿截肢外,均应尽可能保留残肢长度截肢术后残肢的处理保持合理的残肢体位残肢皮肤的护理硬绷带包扎弹力绷带包扎手术后即刻临时假肢残端耐磨耐压训练 概述截肢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出血和血肿患者床头应准备止血带,较少出血可局部加压包扎止血,一旦出血量大时应立即应用止血带,送手术室进行探查和彻底止血。血肿一般可局部穿刺,将血抽出后加压包扎,也可根据情况,拆除一两针缝线,将血肿引流后加压包扎。感染一旦感染要及时处理,除了应用敏感菌的抗生素外,感染严重时进行彻底引流非常重要,还可配合超短波物理治疗。残肢皮肤破溃、窦道、瘢痕和角化常见原因主要是假肢接受腔的长时间压迫、反复摩擦,尤其是残端的瘢痕更容易破溃。对症治疗方法包括创面换药、休整接受腔、进行紫外线、超短波等物理因子治疗。对残肢瘢痕可使用硅凝胶套,避免和减少皮肤瘢痕受压或摩擦。对久经不愈的窦道需进行手术清创。 概述截肢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残肢关节挛缩常见原因包括术后关节置于不正确体位、无合理固定及瘢痕的挛缩。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对于关节挛缩,要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加强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严重者需手术治疗。残肢痛常见的病因为神经断端刺激,神经瘤粘连或位于瘢痕内牵拉造成疼痛、残端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疼痛、残端骨刺、残端肌肉异常紧张致疼痛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超短波、低中频电等物理因子疗法和使用镇痛药物。神经瘤及严重骨刺者需要手术治疗。幻肢和幻肢痛幻肢是指截肢手术后仍有已截除的手和脚的幻觉。发生在该幻肢的疼痛称为幻肢痛,发生率为5%~10%。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超短波治疗和低中频电等物理因子治疗、针灸治疗、使用中枢性镇静药,如阿米替林、卡马西平和米帕明等。 康复功能评定全身状况的评定残肢的评定残肢外形残肢畸形皮肤情况残肢的长度、围度测量关节活动度检查肌力检查残肢痛幻肢痛 康复功能评定假肢的评定临时假肢的评定接受腔的评定悬吊能力的评定假肢的对线穿戴假肢后残肢情况步态评定 康复功能评定假肢的评定正式假肢的评定上肢假肢下肢假肢的评定假肢长度接受腔的评定步态评定行走能力评定 康复功能评定假肢的评定使用假肢能力的评定全身状态的能力评定其他肢体能力的评定非理想残肢的能力评定 康复治疗使用假肢前的训练增强体能的运动训练残肢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增强残肢皮肤强度的训练使用助行器的训练站立与步行训练心理准备 康复治疗穿戴和使用假肢的训练穿戴临时假肢的训练假肢穿脱的训练大腿假肢穿脱训练:将假肢垂直插入接受腔,将丝绸布尾端从接受腔底部的孔内拉出,引导残肢伸入接受腔,达到与接受腔全面接触,再将丝绸布全部拉出,然后盖上阀门,拧紧。脱假肢时,患者取坐位,将接受腔的阀门打开取下假肢即可。小腿假肢穿脱训练:穿假肢时,残肢线先要套上一层薄的尼龙袜套,然后再套上软的接受腔,为便于穿上假肢,要在软接受腔的外面再套一层尼龙袜,然后将残肢穿入接受腔,同样要求残肢和接受腔要全面接触,站起让残肢到位即可;脱假肢时,双手握住假肢,同时用力向下拽,将残肢拉出即可。假肢使用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台阶步行训练、上下坡道步行训练、跨越障碍物训练。 康复治疗穿戴和使用假肢的训练穿戴正式假肢的训练穿戴正式假肢的条件残肢条件:残肢已无肿胀,皮下脂肪减少,残肢肌肉不再继续萎缩,临时假肢连续应用两周以上残肢无变化,接受腔与残肢适配良好,不需要再修改接受腔。训练情况:穿戴临时假肢的各种康复训练已达到基本目的和要求。各种异常步态得到纠正,穿戴上永久假肢后可以立即很好地应用和控制假肢。 康复治疗穿戴和使用假肢的训练上肢假肢的使用训练先在工作台上做简单的开闭动作,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如练习水平移动、变化高度的动作,直到截肢者熟练为止。训练手部开闭动作时使用的物体从最易抓握的东西开始,再逐渐变化为形体大、不易抓握的物体,来训练手部抓握的熟练程度。之后,截肢者穿用假肢时间要尽量延长,无论在病房或者在家庭环境中,都鼓励患者积极使用假肢,习惯使用假手。 康复治疗穿戴和使用假肢的训练下肢假肢的训练异常步态的原因及矫正步幅不均:假肢方面:健侧步幅小,是因坐骨支撑情况不良、接受腔初始屈曲角度不够大;假肢侧步幅大,是因步行时足跟抬得过高。截肢者方面:髋关节屈曲挛缩、期望假肢膝关节以伸展位着地(怕打软腿)、假肢不能承重、假肢侧支撑期过短等。侧倾步态:假肢方面:对线不良、假肢过短、足部偏外,接受腔内侧壁或外侧壁不适合。截肢者方面:髋外展肌肌力弱、残肢外展挛缩、大腿内侧有疾患疼痛、训练不良等。划弧步态:假肢方面:假肢的膝关节屈曲不良、假肢过长、假脚跖屈等。截肢者方面:怕打软腿而不敢屈曲膝关节、残肢外展挛缩较大。应认真检查和分析产生异常步态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矫正,使步态得到较好的改善。 康复治疗穿戴和使用假肢的训练下肢假肢的训练几种特殊的训练下肢截肢者能在石子路、砂土地等不平路面上行走。要进行上下阶梯、跨过窄沟、迈门槛及障碍物的训练,灵活性训练,搬运物体,倒地后站起,对突发的意外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训练等。 康复治疗穿戴假肢后的注意事项保持适当的体重防止残肢肌肉萎缩防止残肢肿胀及脂肪沉积保持残肢皮肤和假肢接受腔的清洁 案例某男,33岁,因高压电击伤后入院,总面积约15%,Ⅲ°~Ⅳ°,双下肢肿胀严重,枕顶部头皮、左侧肩胛区、右手电击伤入口,可见烧焦,部分腓肠肌坏死膨出,基本断离;右小腿为电击伤出口,也见右小腿中段至足部已几乎全部炭化,足背软组织已缺失,部分跖骨骨折及烧焦呈黑色。患者在全麻下行右大腿下段截肢术及左小腿创面切痂植皮术,现术后15天。 此患者属需要做哪些评定?如何进行康复?案例 小结掌握:截肢患者使用假肢前的训练、穿戴和使用假肢的训练和假肢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熟悉:截肢的康复功能评定。了解:截肢水平的选择、截肢术后残肢的处理、截肢术后并发症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