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 MB
  • 2022-04-29 14:28:21 发布

最新学生研究教师的基本功课件PPT课件

  • 6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生研究教师的基本功课件 教学工作备课上课反思研究教材、学生、课堂、自己 二、“学习前”的学生研究 目的: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潜在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儿童可在成人或有经验的同伴中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可在独立活动中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研究学生的几个方面已有基础:知识基础、经验基础学习困难学习路线:是关于学生在某个教学内容,按一组活动进行学习的、假设的路线。学习需求 研究学生的几个方法测试法访谈法 研究学生的基本流程首先分析学习内容承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确定调研目的和调研重点;设计调研方案(内容和方式)和具体的调研题目;必要时进行访谈;结果分析,进行教学设计(独立做、合作做、教师指导) 1.认识竖式,理解竖式每一层的含义,能够初步结合动手分的过程写竖式。2.结合动手操作、小棒图、横式来认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通过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算理。在认识竖式的过程中体会竖式的价值。3.在理解与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及辩证看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结合多种途径认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理解算理。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算理。教学目标 48163031818商乘减比落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调研题目调研结果学生调研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经验基础、学习困难。调研题目调研结果学生调研 36÷3,用小棒分一分,竖式里的每一步表示什么?只有2人能结合着分的过程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意思。其余学生均不能把分与竖式建立联系。还有的学生是一根一根的分,但可以用竖式准确计算。假会真会5%访谈:形式、模仿学生调研 36÷3,用小棒分一分,一些学生动手操作很不熟练,个别学生要全拆成单根的,有的是把6根一根一根的分。对他们进行分的指导后,看标准的竖式,多数学生认为两层竖式能够清楚的表示分的过程。36÷2,用小棒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表示分的过程。发现学生的困难是剩下的1捆和6根和在一起分配时不知道如何在竖式中表示。访谈:学生调研 1.对于二年级学过的除法竖式,由于时间过长,有些学生已经遗忘了。2.学生操作经验不足,一些学生还停留在二年级一根一根分的层面上;本册第一单元口算除法时动手操作的方法欠缺。3.通过动手分、建立分与竖式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竖式。4.在用竖式的方式记录分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十位上有剩余的情况在竖式中表示。结果分析学生调研 我的思考面对竖式本身的难与抽象,我们想借助动手分的直观来理解,但学生连动手分的困难都没有解决,二年级的竖式写法及理解也出现了遗忘,使得学生学习新的竖式就更难了。而这些属于学生课前的知识与经验不足,并不是这节课学生面临的真正困难。表内除法的竖式动手分课前复习 竖式分小棒横式建立联系我的思考48÷2动作形象抽象分小棒竖式小棒图 活动要求:1.先动手分一分,动作要快。2.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分的过程。3.看谁写的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么分的。 40÷2=20(个)8÷2=4(个)20+4=24(个) 4224480888个位十位一十可以让学生再分分 40÷2=20(个)8÷2=4(个)20+4=24(个)4224480888个位十位一十 4÷3=1······118÷3=641318603188个位十位一十 研究学生的几个方面已有基础:知识基础、经验基础学习困难学习路线:是关于学生在某个教学内容,按一组活动进行学习的、假设的路线。学习需求 案例:质数与合数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一个班:1.学习质数和合数有什么用?2.有没有一个办法,能快速地找到质数?3.质数有没有公式? 案例:质数与合数第二个班: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2.合数的因数是不是有无限多?3.2与3差1,3与5差2,5与7差2,11与7差4,…质数是否有一定的规律?4.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是什么? 三、“学习中”的学生研究 目的了解学生的真实的即时想法促进交流的深入(观点分享、互相帮助)必要的指导(包括个别)研究:持续的、有目的的 方法课堂观察提问和追问课堂练习 研究学生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务观察:团体和个体价值判断捕捉和暴露资源决策(强化、弱化)适当记录课后: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制定学生发展计划、进行教学改进 学生们在利用工具讨论同一个圆内,半径之间、直径之间、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生1:量出直径是6厘米,半径是3厘米。所以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生2:折出来的,也能得到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生3:画圆的过程启发了我。画圆时,圆规的张口总是这么大,所以所有的半径当然相等了。案例:选择的顺序、如何做 案例片断与研讨——面对学生的“错误” 个体差异认知风格动机智力 不同类型的认知风格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人能够很容易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自我或特定的物体。场依存性的人很难将自我或特定的物体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型的人倾向于在做出决定之前,考虑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冲动型的人倾向于不经过仔细思考就迅速给出答案。 不同类型的认知风格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 四、“学习后”的学生研究 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必要的教学研究 方法学习效果测试作业和试卷分析成长记录袋 研究学生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务整体分析寻找典型题目和典型学生进行分析反思教学进行教学研究 学习效果测试设计中所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还需要评价。这里所牵涉到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也包含总结性评价——目的是检查教学是否达到设计中的目标。说明:对于知识、技能的评价,可以当堂课或课后设计能够做的1-2个小问题,它们应该是指向明确又容易操作的。 451971年,美国学者格朗兰德(Gronlund,N.E.)对评价提出了一种极为简洁的表述,即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判断。我们的公式:事实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分析典型题目的思路题目属性(内容,能力)数据解释学生的作答更深层次的分析(多元)教育教学的启示46 2021/11/2147典型题目右图是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下面选项()可以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A.6+4B.6×4C.6×4×2D.6+4+6+4 2021/11/2148一个小尝试访谈了某市某区7位学生,其中正确的2位,错误的5位。 2021/11/2149访谈1:错选C师:6×4生:这个求的不是周长。师:那求的是什么?生:面积。师:为什么放掉了6+4+6+4?生:当时没想起来。师:6×4×2这个呢?生:这个是面积再乘以2。师:现在你看到的是求的面积乘以2,但是当时在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个关键的地方是哪?你觉得它和周长像的地方是哪?生:×2 适当进行教学研究案例:他在多样化的算法面前无所适从 适当进行教学研究这个男孩小名牛牛,长得胖嘟嘟,虎头虎脑,聪明,可爱……他在数学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主要症状:速度慢,居于班内最后,常出错,错误率居于班内上游,似乎是一个计算学困生。 54+8=74-40=92-9=93-6=26+9=37-9=65-7=82-8=21-7=64+6=适当进行教学研究 “37-9、92-9”他运用了“减10加1”的方法,做对了。“21-7”他运用了分解被减数的方法:10-7;做错了。93-6”也运用了分解被减数的方法,但又不同于上面:13-6;做错了。“82-8“运用了连减法:-2,-6;做错了。适当进行教学研究 师:“牛牛,这么多口算方法是自己想出来的吗?”生:“‘减9’的口算方法是自己想出来的,其他的是爷爷,妈妈想出来的。”师:“真不了不起,想出这么多的口算方法。”生:“还有好多种口算方法呢,就是记不起来了。”师:“那么多口算方法,老师要求小朋友都掌握吗?”生:“老师没说,老师随便我们用哪种方法。”师:“牛牛,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生:“我也不知道。”适当进行教学研究 找到了牛牛“计算能力弱”的症结,我开展了计划。一,了解他所掌握的算法,二,帮他选择适合的算法。我出了3道题62-8、74-7、52-6,让琪琪边算边说口算方法,每一题尽量说两种,并让他在自己认为容易算的方法上打“☆”,后两题他都选择了类似C种的方法,我似乎摸到了他喜欢的方法,于是加强语气肯定了他的选择。并出一组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练习:适当进行教学研究 牛牛做这些题,速度并不快,主要在于2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不熟练,看来要重点补漏。这组题训练之后,牛牛又练习了3题63-8、95-7、42-6,这时,他主动选择了C种方法。我和牛牛一起分析了这种口算方法的特点,得出要用好这种方法,关键是熟练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结论,并约定每天花10分钟进行练习。适当进行教学研究 练习时,我一般先练20以内的加、减法,再练100以内的。练习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牛牛有“今天头晕,想不出答案”的推托,也有“我要画画呢,来不及练”的懒惰,还有“天天练,烦死了”的厌倦,每逢这,我便以“晚上一个人睡觉都不怕,还怕这些算术题”、“今天的速度比昨天提高了两秒”等语言来激励他的斗志,以“抽数字卡片组成算式”等游戏提高他的兴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连续两个星期的坚持中,牛牛的计算能力逐步加强,正确率、速度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班内中等水平,在数学课堂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需要注意的问题1.首先要关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2.要尝试多方面去解释并应用到教学中3.要积累案例,分析提炼4.要充分认识到困难,坚持下去 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 谢谢!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