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PPT树叶版本 29页

  • 404.50 KB
  • 2022-04-29 14:46:08 发布

毕业论文PPT树叶版本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协商民主视角下的政治协商会议学生姓名:何丽华专业名称:政治学指导老师:牛彤 论文逻辑结构问题的提出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内涵人民政协的历史与发展重新审视政协的意义结论 一、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内涵 问题的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但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由于政治协商会议在政体设计中非国家权力机关的定位,导致了人大和政协这两个议事机构政治地位和功能的严重失衡。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制度设计背后的政治理论存在着某种误区,比如,将民主的形式等同于基于选举的代议制民主,而忽略了其他民主形式的意义。在这方面,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理论或许可以成为我们重新审视我国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1.1协商民主理论的概述对协商的重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但直到20世纪后期,协商民主理论才越来越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和热议。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国的多数原则》中,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一词,主张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美国的约翰·罗尔斯、英国的安东尼·吉登斯、德国的于根·哈贝马斯等是协商民主的推崇者。尤其是哈贝马斯,他批判传统西方民主制度中的“自由主义”模式和“共和主义”模式,提出“协商政治”新模式。可见,协商民主理论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的民主模式的批判和修补。 1.2协商民主的定义关于什么是协商民主并没有一致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协商民主,“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治理形式,平等、自由的公民借助对话、讨论、审议和协商,提出各种相关理由,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偏好,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指导协商,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P180) 1.3协商民主的核心框架和特点协商民主强调基于理性的参与,强调政治决策过程应该充分考虑普通公民的意见和建议,而这种决策也应该是在公共利益的诉求下,在参与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协商民主重新恢复了传统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对于公民美德、理性思考和合法决策的重视。 协商民主的特点:第一,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化。第二,以有效的程序作为保障。第三,协商民主中各政治组织的协商权利,一般由法律或政治惯例所保障。第四,协商民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协商一致,通过商讨和吸纳不同意见或相互之间的妥协来达到意见的一致。 1.4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协商民主价值的讨论主要回应了三个方面的危机:第一,决策精英化带来的决策合法性危机。第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国家整合性危机。第三,基于个人理性的权利政治带来的民主道德性危机。 二、人民政协的历史与发展 2.1旧政协2.1.1旧政协召开的背景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急于扩大势力,在体制内化解反对派力量;共产党和一些民主党派顺应全国人民早日实现和平的呼声,提出通过党派协商讨论和平建国。1946年1月10日,根据《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代表8人,共产党代表7人,青年党代表5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社会贤达9人,共38名。这次政协会议史称“旧政协”。 2.1.2会议内容会议围绕改组国民政府、施政纲领、军队、国民大会、宪法草案等问题进行激烈争辩,最后通过了5项主要协议:(1)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2)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3)和平建国纲领(4)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5)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 2.1.3会议结果政协会议于1月31日闭幕。由于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会议通过的政协协议实质上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专政及其内战政策,确认了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但这次政协会议的成果并未得到认真遵守,国民党很快单方面撕毁协议,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2.2新政协2.2.1会议召开的背景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国外华侨积极响应,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代表共134人。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2.2会议内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代表共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2.2.3会议意义在1950年代,政治协商会议扮演了立法角色,民主协商成分甚多。这个协商传统可以和现代协商民主的意义相衔接。一个全新国家的建立,首先面临着社会整合这一个重大挑战。通过政治协商会议为各方社会精英的政治参与提供渠道,为多元利益表达提供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把社会精英整合到政治体系中来,而不让他们游离于政治体系之外,组成现行体制的反对派。通过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避免了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 2.3现行体制中的政治协商会议2.3.1人民政协的政治角色转换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交往活动中继续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3.2人民政协的曲折发展“文革”开始后,不仅国家机关陷入混乱,政协也停止了工作。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革”错误的工作,人民政协获得了重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政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共中央在1989年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全国政协也于1995年制定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使人民政协的政治作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了。 2.3.3人民政协新时期的新发展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人民政协也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的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也发展成为包括以上各个方面的、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新时期以来,人民政协围绕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议政建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增进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合作,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4人民政协的性质人民政协的性质,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和认识:一方面,人民政协作为一种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不同部分人民进行政治协商及对中国共产党及国家机关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另一方面,人民政协本质上是一种人民团体,其活动不具有公共权力的性质,不具备强制性监督功能。同时,它也不是我国立法机关的“第二院”,不享有立法权。从这一点看,政协实际上是一种咨询机构。 2.3.5政协的主要职能(1)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2)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3)政治协商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三、重新审视政协的意义 3.1新形势下政协的新思考3.1.1新形势下政协面临的挑战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瓦解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不断生成,社会结构出现始料未及的变化,利益多元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成为了无法避免的现实趋势。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在不断崩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社会进入了转型阶段特有的失范状态。市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强势群体通过控制话语权来影响公共政策,弱势群体因被不断边缘化而陷入绝望,社会冲突和矛盾加剧,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资源被不断消耗,整合能力在下降,社会秩序的控制成本急剧膨胀。 3.1.2协商民主带来的启示协商民主理论在这些挑战面前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就是在不断完善基于平等选举基础上的代议民主制度的同时,也有必要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公共理性的协商对话机制来提高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促进社会的整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而政治协商会议是现行宪政架构内实现民主协商的最好的载体和平台。 3.1.3政协设计理念的特征(1)政协制度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尊重(2)政协制度体现了中国的“兼听则明”的治国之道(3)政协制度对高度共识原则的重视因此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在保障少数群体的权利与扩大统治的合法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效率和水平,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协商合作,实际上是一个集思广益、兼容并蓄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决策的科学性。 3.1.4协商民主视角下政协的改革方向(1)以某种方式提升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共识在公共决策中的效力。(2)合理设计政治协商会议成员的产生方式,以最大程度体现其社会利益的包容性和公共理性。(3)进一步提高公共协商程序的公正性。 结论新形势下政协利益整合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借助于一些新的视角来反思一些问题,协商民主理论在提升协商共识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力、政协委员的产生方式,以及程序公正性方面给予了这方面的有益启示。因此,政治协商会议可以通过提高协商共识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力,体现对不断分化的社会利益的包容和接纳,并通过程序公正性来保障这种协商共识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力,来实现政治协商会议有效的利益整合功能。 致谢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牛彤老师,牛老师常常为了我的论文熬夜到凌晨两三点,为学生的进步倾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表示我由衷的谢意,谢谢牛老师!同时感谢在座每一位老师,谢谢! 谢谢大家!'